精益管理中,最基础,也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部分,就是5S中的”清扫“、”整理“,以及实现企业持续改善的”改善提案行动“。这两项行动如果能贯彻到底,那么对于强烈依靠人来实现增长的企业来讲,是极具帮助的,虽然精益管理起源于丰田汽车,但是却最适合靠人产生价值的企业,比如软件开发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等等。
第一,清扫和整理(2S)
最初接触精益管理的人,在知道了清扫和整理以后,会肤浅的认为这就是打扫干净和整理得有序,但这只是附带的,而不是清扫整理的目的,就像你努力工作持之以恒,顺便赚了钱,你不能盯着赚钱反而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2S是在于借由清扫和整理这个活动,去发现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当我们长时间在一个工作现场,就容易把一些问题习以为常,把问题当成是正常的,一直不去解决。
当清扫发生,员工就可能发现:原来这个地方是这样子的,以前从来没注意到;这个地方有问题,搞不好以后会出大事情,等等。你不去清扫,可能永远都不会去注意到这些问题。
比如有些工厂有些电缆老化,后来在某个时间点发生火灾,造成完全不必要的损失,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并不是很稀少的事情。
为什么大家都发现不了?因为有些东西是出问题了,但因为生产现场每天都经过,实在太熟悉了,大家都会自然本能地注意不到。
这是人性——对于经常见的东西视而不见,比如你家小区门口的树,你从它身边经过了无数次,他每天都会注意到他有什么变化吗?
太熟悉了就不会去注意,这是人脑为了节约耗能设定的程序——几万年的演化写入基因的程序,我们改变不了。所以我们不去要求人,而要去”求之于势“——也就是用”流程“来让人不得不去注意到这些问题、发现这些问题。
当然这个生产现场、工作现场,对于制造业企业,就是工厂;对于咨询企业、软件企业,那就是电脑、办公桌;对于零售企业,那就是销售现场;对于餐饮企业,就是整个店面(包括后厨)。
对于工作现场的清扫,就是要员工时刻都在工作现场发现问题,注意到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并去尝试解决,这个过程定好基准、维持基准、超越基准,其实就是个人知识、能力提升的固定化,同时实现组织经营的不断优化。
佐藤可士和是优衣库的顾问,就是专门指导企业怎么做整理的。一说到整理,似乎我们都会,但真的能把整理做好的并不多。
我从小学就开始整理自己的地盘,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但是当我十几岁的时候做整理,每次整理完,就发现好多东西自己找不到了,虽然表面上很整齐,但其实破坏了自己的内在秩序——找不到想要的东西。
事实上,整理的目的不在于最后在结果上呈现出多么分类有序、整齐划一,没必要,而是在整理的过程中,回顾过去做过的事情、重新看一看当时是怎么做事的、有哪些是产生效力的动作、哪些是废动作、哪些东西可以整理留下、哪些可以扔掉。所以,当我整理好,事实上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复盘,整齐、分类、有序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不要去追逐整齐有序的结果,而要去专注在那个过程当中。
因为当我在整理过程中,知道了自己工作中哪些是废动作、哪些是有效的动作,那么我在下一次的项目开始后,就不会再次从零开始,而是在之前工作总结的方法之上去工作,就能保证我出产的成果物是稳定的。而不是每次都手忙脚乱一通操作,那么就碰运气,如果其中混杂了一些有效的动作,那么成果物就好;如果不幸没有有效的动作,就完蛋了。
整理就是将我们的进步、提升意识化,知道这个项目中自己做的什么动作是有效果的,那么我就可以有意识的把这个动作固定下来,我下次做项目的时候就可以快速启动。
佐藤可士和的团队,是要求每一位员工,在项目结束后强制性地做项目的整理,包括所有的纸面文件和电脑文件,怎么整理?就是把每一份文件重新看一遍,不要的扔掉、需要记录的记在电脑文档中、该分类的分类、回顾自己在项目中用的哪些招数、哪些有用哪些没有用等等。
你会发现,不管是清扫还是整理,一切都不在于最后的结果是不是真的干净整齐,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能注意的范围也不一样,结果自然相异,也就是我们说的基准不同,这是清扫、整理顺带带出来的结果——你清扫了、整理了,总比没有做要来的干净些、整齐些吧,但是我们不是为了干净去清扫的,也不是为了看起来整齐去整理的,我们是为了去发现问题、找到真因、改善个人能力、改善企业经营的。
第二,改善提案行动
持续改善是精益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为什么?通过员工给企业提出”改善提案“,事实上就是在参与企业的经营,当员工发现自己提出的改善点,哪怕非常微小,公司都在不断地改善,他就会主观上感觉到自己在参与改变、建设、经营自己的企业,他就是这家企业的主人翁,积极性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并不需要搞那些毫无用处的喊口号或者是画大饼,尤其对于知识型企业,员工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多不吃那一套。
这个所带来的效果和理念,其实和稻盛和夫的几乎如出一辙,稻盛和夫经营的京瓷集团,从一个十几人的小微企业开始,就是这么干的,而后来创造的”阿米巴经营“就是直接让员工参与经营。
但是阿米巴经营对于组织的调整动作过于大,而且阿米巴的成功需要配套的经营哲学和文化土壤,所以要构建一个有效运行的阿米巴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难,也许只有像稻盛和夫这样人格水平比较高的人才能操作的如鱼得水。
而”改善提案活动“仅仅就是一个活动,就能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经营,形成主人翁的意识。
比如华与华,有小组员工通过提出”会议纪要流程“的改善提案,最后这个提案变成了全公司的标准去推行和执行,你想象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好的知识、经验、方法通过”改善提案“变成了全公司的标准流程,这是一个什么感觉——就是公司的建设有我的一部分贡献,积极性就是自然出来的。
当然,”改善提案“不是凭空出来的。他可能来自:
第一,是我们上面讲的,工作现场(包括实体现场、虚拟的电脑现场)的清扫和整理,在清扫和整理中总结出的个人改善,可以通过提案的方式上交,如果合伙人觉得是有效的就可能全公司推广成为标准;
第二,是来自项目活动的复盘(PDCA);
第三,是来自TPS”每日工作计划“的总结当中,比如晨晚会的计划管理中,我们每一天的工作,都需要总结有什么浪费、有什么改善。
可以发现,精益管理的每一项动作,似乎都可以注意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改善,然后形成自己的”改善提案“,时间一长,这其实就是企业的”知识管理“了。
因为所有的改善提案其实包含了全体员工在工作当中形成的知识、经验、方法,这些东西如果只在员工个体头脑里,那么员工是在成长,但是整个组织系统没有因此受益。
迈克尔波特说企业的竞争最后就是企业独特的知识,这是自己的员工不断产出形成的,否则,几个最优秀的员工一走,企业在某个业务的积累就此归零,得重新来,所以持续改善既是员工的成长,也是企业组织系统的固化积累自己独特的业务知识和经验。
第三,多能工,少人化
精益管理(TPS)的底层逻辑,是相信”人“、而不是相信”事“,也就是不管这个事会不会成、能不能成、是不是在风口,只要团队凝聚、积极,持续提升,就能把事做成。
有些老板相信事,也就是只要我找到一个风口,不管谁来做都一样,这样的底层理念,就不适合使用精益管理,这就是在追风口、找机会,这是个风口我就上,因为风口就是红利,你做的再烂也有人买单。但是一旦红利消失、风口一过,企业就会快速走向衰弱。
精益管理强调的清扫整理、持续改善,都是在通过这些行动,来培养员工,让员工”思考着工作“,每个人都在想着,我怎么样去排除浪费、怎么样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每天都在想着提升,那么也就催生了精益管理基本的一个现状,就是少人化。
精益管理的所有动作,最后催生的企业状态,就是员工一边思考、一边工作,比如在软件企业中,为了把事情做好,可能一个产品经理会去和设计师协商怎么样更能提高交互体验,会和程序员协商怎么提升系统的稳定性,等等,他不会只是局限于自己固定的职责。
这也是精益管理所说的”多能工“,我们经常说分工,但走到左后就变成了”包干“,最后经常在企业里发生的,就是一部分员工在某短时间忙的要死,而一部分员工却很闲,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倒过来了,好像不同的员工都有着淡旺季一样。这就涉及到企业的均衡化生产,通过培养多能工来实现”灵活协作“的一个状态,这段时间A项目忙了,B项目很闲,那么B项目相对空闲的员工就可以补充到A去协作,这在企业层面实现均衡化,不至于让组长老是觉得我们应该多招点人,内部就可以消化解决了。
当然,培养多能工,实现少人化的前提,是做好了前面两点,只有当老板更相信人而不是事,只有通过改善提案活动让员工觉得自己在参与建设企业的时候,培养多能工,灵活协作才有可能起效,否则就会引起员工的抵制也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