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下》12:论交友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
“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孔子关于交友,有过两个很鲜明的观点。第一是“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老人家虽然没有明确为交友设置门槛,但在他看来,“忠信”显然是关键。第二是老人家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之友或是有损之友,老人家主要是从德性上给出判断的。
孟子信从孔子的学说,对于交友主要有以下主张:
一、择友标准:友其德也
“友其德也”,说的直白点就是以朋友美好的德性为交友的依凭。
按照常理,交友本身应该是无所依凭的。交友本身,不应该设置什么条件。特别是年龄大小、尊贵程度、兄弟多少、富有程度等不应该成为交友的判断依据。如果非要找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和依据的话,要以是否有美好的德性为标准和依据。用孔子当年的话讲叫“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至少得在德性上有咱可资借鉴的方面,否则,就不要做朋友了。
孟子在这里特地举了孟献子的例子。孟献子作为鲁国大夫,他的五位朋友之中,有搞音乐的,有放牧的,另外三个孟子连名字也叫不上来(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的)。如果交友一定要以年龄大小、尊贵程度、兄弟多少、富有程度为判断依据,孟献子便不可能有这五位朋友。
二、待友之道:待之以诚
关于待友之道,孟子几乎没有明讲。
他只是说小国之君也有自己的朋友。比如:费惠公以子思为师友,以颜般为无话不谈的密友,而以王顺、长息为自己的左右手。
非但小国之君,大国之君也有自己的朋友。比如晋平公,以亥唐为友,亥唐让他进就进,让他坐就坐,让他吃就吃,粗茶淡也不敢不吃得饱饱的。他内心里怕亥唐觉出两人之间的隔膜。即便如此,对于“天授之位”“天授之职”“天授之禄”也是不能随便共享的。
孟子虽然没有明讲,但“待友以诚”的待友之道还是跃然纸上。心里认为是什么样的,在朋友那里就表现出什么样。对朋友能做的牺牲,就老老实实做,不能做的让步,也老老实实的坦诚相告。
三、交友本质:贵贵尊贤
既然“友其德也”是择友的根本标准。通常情况下, 所择之友便一定是在德性上较自己有可取之处的人。
为此,孟子特意举了尧舜的例子。舜拜见尧帝,尧帝把他安置在另一个宫室里居住,并请舜吃饭,舜有时候也回请,两个人交替互相请客吃饭。这个时候,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尧为长者,贵为天子。舜为后生,十分贤能。这样两个人作为朋友交往的本质是什么呢?
孟子讲:“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为之尊贤。”
居下位的人以诚敬之心对待居上位者,这叫尊重贵人;居上位者以诚敬之心对待居下位者,这叫尊重贤人。
贵人和贤人一样,都是值得以诚敬之心对待的。尧诚敬待舜,是尊重贤人;舜诚敬待尧,是尊重贵人。
孔子当年推而广之,讲“出门如见大宾”——出门时把迎面走来的人当作贵人和贤人一般诚敬对待。这才是最高明的处世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