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见闻之十三
修谱与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有的很通情达理,有的却十分狭隘,但又虚荣,也有的报复心强又自私,这个问题片言只语无法讲清,每个人之间也千差万别。比如现在我们的城市更漂亮了,交通更发达了,电子产品更先进了,衣服式样品种更多了,厚道的人知道背后很多人在默默奉献,当然他们也是凭本事吃饭,但有的人就不屑一顾:他们的设计漏洞百出,都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都是骗人,目的就是赚钱!假如一个人眼中如此,自然上不了台面,就像一些人对社会不满,甚至拿手无寸铁的小学生下手,那些有阴暗心里的人,会以自己的浅薄看不惯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看家谱与古书,里面的很多东西都荒诞不经,特别是天圆地方的记载与演绎,但我们不能以此为证据,对古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下三烂!欧阳修也好,苏洵也好,就我所知,很多家谱都是由一些文化人主持编修的,里面的文章也大部分请文化人写的,并不全是谱匠所为,古代的谱匠,大部分是印谱为生,印谱的人可以不认识字,就如建筑工人不是建筑师一样的道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的人古代有、现代有,今后也有。
修谱见闻之十四
吴郡陆氏自称诗礼之家,经过五年的奋斗,家谱终于在元旦圆谱了。当年修谱的时候,陆修生说:修谱没有一个人会反对,钱也不会没人不拿出来。而当他兴致勃勃到去陆家埭采访时,到了饭点,都没有人安排吃饭,而且三分之一的人根本都不要修谱。住他对门的陆老大,有四个女儿二个儿子,他大女婿是财税局的、小女婿是大老板,他这二个女儿信基督的,启动修谱后,陆老大的大女儿就发话了:修谱不要紧,但祭拜是搞迷信,我家爸爸与弟弟都听我的,我叫他们家谱不要修,他们就不会修。固然,平时喜欢出风头的陆老大,对家谱不闻不问,连他们家迁居外地的堂兄弟的电话也不愿提供。主修问我:倪谱师,怎么办?我说:好修的先登记好,这种人留待后面解决。一年后,百分之八十五的登记完成了,包括一些信基督的,陆老大也萎靡不振了一年,那个时候,主修把陆老大二个儿子找来,问他们:你们听你们大姐,她家的家谱也修好了,她小叔子还捐款伍仟,她也修进去了,你们不修,如何做大房的老大?元旦圆谱,我看到她的老父亲和弟弟都到祠堂里来了,也都捐款了,但值勤帮忙的事情没有做,我特地看了礼单,她们四姐妹每个送礼一千,吃饭一个没来。最后我统计了一下,这届修谱有零零散散二十户人家最终没有修谱,住在大村里的都修进了家谱。
修谱见闻之十五
有些人一开口就是他们有钱,修谱修祠堂是小菜一碟。就说金陵王家是名门望族,有一支分迁在江南的王家庄,王家台门还是省级文保。说起来钱多得花不完,有个王百万,他儿子是十大杰出青年,澳门赌博输掉三点五个亿;有一个王千岁,他家的别墅花了三千万,家里装修皇宫一般,有的人戏称他九千岁;王家台门的老主人是前清的举人老爷,新主人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当过大法官,民国三十六年主持了王家第十八届家谱的编修,还修桥铺路造学校,解放后被人押到王家祠堂批斗,斗完后被枪毙。他的儿子王木坨,一辈子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如今生活在一间泥墙老房子中,平时画画写字,种点蔬菜,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王家修谱,大家都说要王木坨出面,说上届修谱是他爸爸修的,他爸爸也是公认的大好人。木坨是老实人,二句好话一说就欣然答应了。风里来雨里去,走家串户,经过一年的不辞辛劳,王家的家谱终于修成,轰轰烈烈的圆谱庆典上,没有木坨的身影。前段时间,在蔡家村偶遇他,他说:倪谱师,当年说好给我一点辛苦费的,最后一分没有,我还倒贴钱。我想想也算了,心态好一点。我说:王老师,不是还有二十几万多了,钱到哪里去了?他说:千岁拍马屁,把钱都给某某了,想批一个地基,结果某某被抓了,账都不公布了。
修谱见闻之十六
江南林家据说与林黛玉祖上有点瓜葛,也是一个久经世代的大家族,2017年开始修谱,如今进入第三个年头了,可是至今一点头绪都没有,究其原因,是主事的阿期太聪明了。阿期早年是篾匠,后来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篾匠生意几乎没有,他就开了一爿小店,现在小店生意也不好。他儿子则在城里开了一爿打印店。林坞的家谱文革烧掉了,但上图有一部,还是宣统二年的,阿期兴冲冲去上海买了复印件回来,花了一万元多块钱。买回后,阿期找到了他们村的那一片经纬图,又把他知道的人一个个接出来,手工画了一张。有一天,他来请我去看看,我到后,他说:倪谱师,欧苏公一懂不懂的,你看看,我画得多好!他边上一个人问:阿期,我们是什么堂?阿期答:这个我不知道,家谱上没有!其实家谱的每张中缝都有堂号印着,复印件是半张半张的,所以他不知道,他也把欧苏合式理解成欧苏一个人的制式。我说你们是敦睦堂,他说这个堂号也难听死了。又有人说:我们的家谱做好一点,请倪谱师来做好了。他说:我们请倪谱师指导一下,我儿子电脑很懂,现在繁简都只要电脑上转换,自己做省一点。阿期一早就杀好了一只土鸡,中饭后,他又带我看了村里的老房子,新房子,还介绍说附近几十个村庄,就他们村学历最高、条件最好。后来他也没有联系我,我也没有联系他,前几天,遇到他们村的人,我说你们的家谱修好了没有,他村里的人说:没有!我说怎么回事,那人说:阿期儿子嫌老谱的字不好打,很多不认识,更不用说改简化字了,还有瓜瓞图也画不好,要求阿期给他五万工资,阿期大义灭亲,说给一半。父子闹僵,阿期也没有办法。还有阿期收了一半的钱,都是他一个人弄弄,有的人不相信他,钱也收不上来了。事情就这样僵着。
修谱见闻之十七
在修谱过程中,总能够遇到一些世界级的“高人”,他们侃侃而谈,无所不能。那些人,知识丰富、钱也花不完,说起造祠堂,那是小菜一碟,说起修谱,更是简单的很,好像华林公司、权健公司,什么癌症、什么疑难杂症,他们统统包治。不信,你看:光环、名誉、豪车都有,连名校教授都给他们站台,容不得你不相信他们!有的人一上来就散发无数的家谱知识,翻来覆去,覆去翻来,不厌其烦,不加思索,白天发,晚上发、凌晨发!你看纸质家谱有很多缺点:无法对声音影像进行收集、加工和存储,信息查找需逐页翻阅,耗时耗力,且纸质家谱需要印刷、出版、物流等过程才能分发到用户,耗费大量资金,不易修改,不易保存,丢失了、损坏了,文化就断续了。跟着华林、权健有希望,他们高大上,无论国际性还是前瞻性,他们都独领风骚!
修谱见闻之十八
江南高家,曾经的祠堂是方圆数十里最好的,但解放后做乡政府、供销社,后来祠堂就被拆掉了。在一些热心人的呼吁与不懈努力下,祠堂又终于建成了,还是方圆数十里最好的。家谱也古色古香的修出来了。其中有个名叫高明的人,很喜欢夸夸而谈,在村里的微信群,在高氏的微信群里都一样,总喜欢发鸡汤贴。戊戌年腊月十三,高家祠堂办敬老宴,八十以上的老人有饭吃,还有红包好拿,高明很早就把老母亲送到了祠堂里,自己却因为搓麻将,老早就离开了,而他母亲有点老年痴呆症,又哭又闹的。老年会长看不下去,等高明来的时候就骂了他几句。高明晚上就在微信群质问:一.我老母亲有痴呆症,我托另外人帮忙照看的,我不是仍下不管;二.老年会长骂人大家评评理,对不对;三、现在是和谐社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感到心痛。群里没有人附和,因为大家都知道,高家造祠堂修家谱的时候,高明很安静,也一分钱都没有出,甚至连造祠堂修家谱的名份钱各二百元与一百元都没有出,这次老年会长骂他,当然没有骂错。有的人连自己家建祠堂修家谱,一分钱都不出,却在另外场合站出来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这样的人怎么有资格呢。
修谱见闻之十九
修谱中遇到有的人,一开口就是他们如何如何有钱,如何如何有人,差不多是那种“我们村就是宇宙中心”的骄傲,讲话都带上了一份接近于傲慢的无知,好像公交车上为了一块钱寻死觅活的,虽然他们口口声声不差那么一块钱,还美其名曰为了一口气,其实就是差一块钱!所以说有钱的,往往家谱祠堂一直修不起来,即使勉强修起来的,也是节省的不能再节省。为什么一直修不好家谱!祠堂呢?一、没有人组织或组织者没有足够能力;二、没有人带头出资。钱现在大家都有,但就是没有人肯带头拿出来,特别是组织者没有带好头,打响第一炮;三、没有人走访、调查、登记、收捐款;说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就难了;四、凡是嘴上说修家谱、造祠堂很容易的,没有一家修得好家谱的!事不经过不知难。修谱造祠堂的事情,别去试人心,它会让你失望,做好自己该做的,想做或不想做的都安然对待,心里知道谁是真正的有尊祖敬宗的心就可以了!
修谱见闻之20
古夜郎国,有三个人一起聊天,一人姓伍,名第一,住井上村,伍第一说:我研究过天下无数家谱,没有超过四百年的家谱!一人姓全,名知道,住象脚村,全知道说:我看过大大小小三千个家族的家谱,没有一部以县名命名的家谱!还有一个姓甄,名有才,住牛洼村,甄有才说:世上家谱千千万,我研究的结果是五代的资料差不多是真实的,祖宗五代以上都是造谣造出来的!有一些文学书籍,描写求露骨,这些作品在思想上、灵性上的深度会使得读书很危险,因为它可能会让一个读书人比一个不读书的人更邪恶;比如家谱,读家谱会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家谱里的很多记载不正确,甚至可以说是胡造,就如中国古代史,里面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内容,一些人,看了后就会全盘否定,说家谱都是胡编乱造的。这种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夜郎自大的情况被读过书的人发挥,就会变成伍第一之类的人,就会祸害蒙蔽社会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
修谱见闻之21
有个人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航空航天院退休下来的老干部,一个还被返聘,现在两个人退休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月收入都是过两万的,可以说吃喝不愁,但是有很多节俭的习惯根深蒂固,改不掉,出门如果没有什么急事,从来不打出租车,都是挤公交;吃饭,剩下的饭菜,从来舍不得倒掉,有的时候为了节省煤气,一次做两顿的饭,为这事,几个孩子,都给老人说过很多回,告诉他们这样吃饭对胃不好,可是他们的这些习惯很难改变。结果就在上个月,他的母亲把隔夜剩下的半碗饭和菜,从冰箱里拿了出来,想着夏天天气热,没必要去加热一下,再加上就半碗饭菜,再去动一下炉灶,又太浪费了,他的妈妈,一大早,就把那点饭菜给吃了,结果到了下午的时候,就开始肚子疼,上吐下泻,本来血压血糖就高,已经吃了几年的药物,身体就不好,老人又怕给儿女添麻烦,没有让老伴给孩子们打电话,半夜开始发烧,等送到医院,整个人都虚脱了,就这样在医院里,连抢救带住院观察,整整折腾了一个月,甚至差点连命都没了,最后整整花了将近十万的医疗费,虽然一大部分可以报销,但是回想起整个过程,真的不值,为了几块钱,一点舍不得扔掉的剩菜剩饭,让自己得一场病,花的钱反而更多。
又有一个人,当时他们家造祠堂,他答应捐款三万元,可是祠堂建了三年,他捐款一点没有拿出来,在除夕,工人还在要钱,管事的打他电话,问他借三万,他才借了三万给祠堂里。前年,他嫁女儿,光现金就陪嫁三百万;去年,她女儿要买房子,他一下子给女儿买了二千万的别墅。
总有人说他们有钱,他们如何有钱!他们的钱花不完!我听后:哼。
年底了,有人问:你家的家谱修好了吗?没有!怎么还没有修好?又一年了······人在饿的时候会选择不爱的食物,会在寂寞的时候选择不爱的人,因为强扭的瓜不甜,但是解渴。然而,家谱不能解饥,也不能解渴,所以注定需要少数觉悟高的人带头出力出钱,否则,今年修不好,明年也照样修不好!人活着,是为了对得起这个生命,对得起曾经来过这个世界,家谱不修,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祖宗!!!
修谱见闻之22
有人说,
我们丢了传统文化的三宝,
祠堂,祖坟与家谱。
我可以自蒙地说,
我们的家谱没丢。
我们的家谱,
传承有序,洋洋洒洒,
这是我们祖先所写的巨著。
这也是我们仍在续写的未完的史书,
任何一支族人,
只要重拾信心,
家谱必定再现!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编纂工作在全国各地相当盛行,正逐步受到全体族人特别是年轻人的重视。所谓创修家谱,即首创,是指以前家族内并未有家谱而进行的编纂工作。所谓续修家谱,就是将家谱的工作形成一个连续性的文化工程去实施。按照上届家谱的收尾时间,过几十年再进行续编。还有就是老家谱被大火烧毁或经历战乱,动乱后遗失,一般就写重修,当然有时候,家谱的体例或主要内容变更较大,家谱也会写重修,以示与原来的家谱变化较多。
创修族谱何用?古人、今人都说:寻根留本,清源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如果人生一世,连个名都没有留下,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世、白活一生吗?换言之,后代子孙也就失去了根本。
创修家谱,即可清晰血缘,以备后人查记;创修族谱,记载族中贤达豪杰,可增加知识,鼓励后人。通过创修族谱,同一血脉的族人,将会更进一步明白“血浓于水”的含义,全族人血肉亲情一定会更深、更厚。
续修家谱,不是对上版内容的再版,是时隔多年之后,对在上版内容延续的基础上进行的修定和补充。
没有家谱不要紧,只要有心,都会有家谱,有口无心,则家谱永远不会有。
修谱见闻之23
香生上大学,话说香生的父母一直说儿子的成绩很好,上清华北大肯定没问题。2019年高考分数出来,香生考了414分,人家问他母亲,他说考上了青蛙大学田鸡系烹饪专业。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说话不靠谱。
修家谱也是如此,你看:有的人车子换了一辆又一辆;房子买了一套又一套;现在的时代,要说没钱也是真的,你看隔壁的老太太,都在P2P放了三十万,我还有车贷没还呢。总之,一些家族修谱,筹资的时候变成了哭穷会,自然家谱也是修不起来的。
也有一些人乱显摆,你看我们村某某是局长、某某是老总,修谱,他们拔根毛就行了,也不想想,有多少的局长、科长、教授、领导,他们的家谱没有修好!有多少的老总、董事长、总经理,面对村里修祠堂修家谱,一毛不拔。
修谱见闻之24——平摊费用
香家成立修谱委员会后,修谱进程也算可以,但有一天,香生出来了,他以为自己很高明,说话水平也高,所以打着领导的口气说:修谱,谁会不支持?修谱,谁不肯出钱?修谱要做到绝对公平,要召开户长会,要每户人家平摊费用!香长说捐款二万,香晴、香新说捐款一万,谁要他们多出钱,我们都是一份子,不能不公平!
香海带头起来发言,说:香生的话很对,我们大家支持你!
事后,香海对香生说:我们要办酒,我们要请迁居外面的人来参加圆谱庆典,我们要演戏,得花二十几万哦。香生说:外面的人不要请,演戏就不演了,办酒,差一点好了。
香海说:香长说了,修谱办酒的钱都归你收,收集不起来都归你垫!
香生于是大骂:香长最坏!!!
千乘轩主人曰:一家一户尚难统一意见,何况一村一族?那些明知做不到,却又信口开河者,本身就不怀好意!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