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最富争议又不能跳过: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论

最富争议又不能跳过: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论

作者: 东风阁主 | 来源:发表于2018-08-15 09:37 被阅读142次

    在心理学编年史上,没有哪位人物能像西格蒙得·弗洛伊德一样,其理论既备受吹捧,又惨遭诋毁。他既被视作一位科学家、学派领袖,同时又被斥为骗子。

    然而,不管是他的崇拜者还是他的批评者,得出的认识是相同的,即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心理治疗等所产生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其他任何人都大得多。

    前无古人的心理学家

    到底什么是真实的弗洛伊德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人生故事吧。

    1、艰苦的早年经历

    弗洛伊德的父亲是一个沿街叫卖的犹太小贩,家里抚养了7个孩子,这个家庭的大部分岁月是在艰辛中度过的。不仅生活贫苦,他的社会地位也不高,他是犹太人,社会禁止他们从事大部分职业,更不准他们进入高级公职阶层。

    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弗赖堡,一位农妇曾对其母亲预言,这个孩子将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的童年时代,他的父母时常给他讲起此事,不管是否出于这个原因,早在幼年时他就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学习刻苦用功,在预科学校的7年中,一直是班上第一名。

    1873年,他考上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但他迅速发现,医学对他并没有吸引力。在学医中途,他开始受到恩内斯特·布吕克布(生理学教授,是当时机械生理学派的核心人物)的强烈影响。布吕克比弗洛伊德年长近40岁,不久他即成为弗洛伊德在科学上的师长和生活中的慈父。弗洛伊德后来说,布吕克“在我一生中的重要程度胜过任何人”。

    2、开设自己的诊所

    1886年,31岁的弗洛伊德终于开了自己的诊所(并在该年结婚),以神经和脑病专家的身份开始其职业生涯。

    由于病人较少,当他的好友布罗伊尔推荐过来“歇斯底里”病人时,他也乐于收治。他为这个课题进行过专修,并从布罗伊尔的神经学研究所里得到一小笔资助,前往巴黎接受名噪一时的马丁·夏尔科的指导。在夏尔科的影响下,弗洛伊德在处理自己的歇斯底里病人时多半使用“电击疗法”,这在当时非常流行。弗洛伊德采用这种疗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他很快发现,病人只是部分且暂时地摆脱了症状。

    于是他决定用布罗伊尔的“催眠疗法”,就是催眠病人后要其回忆并讲述第一次引发病症的创伤性事件。这种治疗对有些病人来说,结果相当满意,但就总体上说令人失望,因为病情总是反复,且对于许多无法催眠的病人来说,这种疗法根本没用。

    尽管局限很多,他还是和布罗伊尔在五六年的时间里研讨了一系列的病案,渐次形成了他们的歇斯底里理论。这套理论是完全心理学上的。他们的结论是:“歇斯底里症受回忆影响”,病人对痛苦情感体验的回忆引起了他们的病症,当记忆通过催眠而得以疏导和排解时,症状就会消失。

    3、发明“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科学”的重要依据,包含两个核心工具或方法:自由联想法和梦的解析。

    自由联想

    弗洛伊德迈向发明“心理分析学”的第一小步并不是预先设计的,而是他对一个病人的需要所做出的反应。

    这位病人于1889年求医于弗洛伊德,当时的症状是面部抽搐,幻遇扭动的蛇和死鼠,噩梦中总有猫头鹰和可怕的野兽,嘴巴里不断地发出嘘声或扑扑声,并因此而经常中断交谈,害怕社交,讨厌陌生人。

    有一天,弗洛伊德问她为什么会胃疼,她的回答是,她也不知道。他请她第二天再想,她却带着明显的抱怨口气说:“医生不应该问这问那,应该由她把想说的东西说出来”。

    这一点使他茅塞顿开。弗洛伊德意识到,应该让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讲述下去。她开始谈到丈夫的死亡,并从这里东拉西扯,最终讲到夫家亲戚和一个“意图不明的记者”对她的诽谤,大意是说,是她毒死了自己的丈夫。虽然这些唠叨与她的胃疼毫无瓜葛,却使弗洛伊德想到了她与人隔绝、不爱交际及讨厌陌生人的原因,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前他无论如何询问都无法找到的真相。

    他于是想到,让病人想哪儿说哪儿,倒是比直接催问更为有效的路径。这种做法最终使他悟出了“自由联想法”。弗洛伊德进一步意识到,对于那些催而不眠的患者,这个方法可以大派用场。

    他请这些病人,在诊所的躺椅上躺下来放松,闭上眼睛,医师重复一些暗示,病人同意说出任何联想,请他把这个画面或念头告诉我,不管它是什么,不要对它做出批评,也不要因为情感上的原因不愿说,或觉得它不重要,不值一提。只要注意联想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加以追索,它就会慢慢地导向某个病源念头及其隐藏意义。

    在《歇斯底里研究》一文中,弗洛伊德把这一过程称为“分析”,次年(1896年),他开始称其为“心理分析”。

    梦的解析

    另外两种由弗洛伊德发展而来的心理分析因素:移情和释梦,也对他将“心理分析”视作一种调查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主要讲讲梦的解析。

    (1)移情现象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太多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的过程。

    (2)释梦是后来成为弗洛伊德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他利用病人的梦来获取无意识的素材,而且收效甚大。

    在《梦的解析》一书中,他假设,梦的基本作用是让我们继续睡眠,否则我们就会醒来。梦可以满足一些愿望,有些梦满足的是简单的肉体需要。比如,任何时候,只要他吃的东西过咸,晚上口渴,梦中就会大口喝水。

    然而,许多梦所满足的愿望是很复杂的。这些愿望通常隐藏在无意识里,如果它们跑到意识里来,人就会因刺激而醒来,为了保证继续睡眠,这些愿望通常会在梦里转换成某些“相对不那么刺激”的因素。因此,许多梦好像要讲述什么,而实际上却又不是那么回事。

    在接下来的5年里,他接连分析了1000余患者的梦境,并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报告说,这种方法是心理分析治疗和无意识思维研究中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4、功成名就

    1902年,他被提升为维也纳大学教授。在之后的生涯中,他以“弗洛伊德教授”闻名天下。

    1902年秋天, “星期三心理学会”开始在在弗洛伊德的办公室内定期开展,这个团体慢慢成长起来,早期的成员在后来都成为心理学运动中的大腕级人物。

    到1908年,这个不断成长的团体改名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

    弗洛伊德在新世纪的头几年里完成了大小不一的许多著述,其中有两部特别重要,一部使他声名大噪,另一部却令他恶名昭彰。

    第一部是出版于1901年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谈论的是诸如遗忘、说话走嘴和做事笨手笨脚等话题。弗洛伊德认为,所有这些不只是小毛病,而是有其重要的无意识原因。该书成为弗洛伊德一生中最为畅销的书,在其活着时,已经再版11次,被译成12种语言。

    第二部是《性学三论》,出版于1905年,将性描述为人类行为中最根本的力量。

    《性学三论》第一篇主要论述性错乱行为,第二篇主要论述婴儿性欲,第三篇文章则讲述青春期性欲和因解剖学差别而形成的男性人格与女性人格的差异。在心理学界和精神病学界,人们广泛地讨论此书,使它再版多次,并被译成9种语言。

    作为一种疗法和心理学,心理分析学获得成功,弗洛伊德本人的名声也自1909年起扶摇直上,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们常常将他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许多著名的学者纷纷给他写信。

    动力心理学:始创、发展及修正

    在1895年至1900年短短5年的时间内,弗洛伊德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心理疗法,首创了若干有关人类心理学的革命性理论(被称为“动力心理学”),是来自对上千来访者以及自己的梦的解析,即便是今天也依然有参考价值。在后来的许多年里,他对这些理论不断地修正和增补。

    1、动力心理学:始创

    动力无意识

    弗洛伊德之前的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几乎所有研究和理论上的归纳,都旨在解决意识的精神过程,如感知、记忆、判断和学习等。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和西方文化所做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关于无意识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关键作用的理论。

    他认为,意识在功能上有三种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最后一种是意识王国中最大也最有影响的部分,它远非某种处于非活跃状态的材料库,而是一个极其活跃的区域。无意识领域不断对有意识的思维造成压力,促成和决定着我们的大部分行为。无意识领域造成压力的是:强而有力的原始驱动力、各种伪装过改变形态的受到禁锢的欲望。

    弗洛伊德慢慢相信,对精神病人适用的东西,对正常人也同样适用。然而,后者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发展,即他们不为人接受的欲望,也就是藏在清醒头脑之外的东西,被转变为某种可以让人接受的行为方式。因此,健康的行为,如同病态的行为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无意识力量的促进和诱导。

    原初过程及次级过程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领域纯粹是一所监狱,羁押着我们思维当中原初和不成熟部分无法忍受的思想和欲望。他把发生在里面的精神过程称作“原初过程”,它们通过行动来打破禁忌,满足欲望,但在行动受到现实世界的制约时,则通过幻想或梦幻。无意识的内容虽然没有来自现实世界,却是促使我们行动的精神现实。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知道,我们并不能按照那些不受控制的原初过程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我们开始学会哪些欲望在现实世界里可被接受,可以实现,哪些不能;我们的思维操作方式,开始寻求方法去满足社会所能接受的欲求,并实现它们。这个过程叫作“次级过程”。

    快乐原则

    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人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趋乐避苦。弗洛伊德将这种认知归入无意识理论,但重心有所改变。他认为,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或没有得到平息的激动是整个心理机制的基本促进动力。平息了不满足感(不快)的愿望,就消解紧张得到快乐。弗洛伊德将之叫作“快乐原则”,该标签后来成为心理学词汇的一个部分。

    俄狄浦斯情结

    直到1900年以后,弗洛伊德关于性欲的思想才初见雏形,并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占据独特地位。他认为,该驱动力的最重要方面是,在儿童时期,它通常因为原初过程而导向异性父母。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把这一驱动力叫作“俄狄浦斯情结”,因为在希腊神话中,这个名叫俄狄浦斯的年轻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杀亲父,娶下生母。在男孩心中,这种恋母的性意识导致其仇视父亲,视其为情敌,甚至还伴随有甩掉他的恶劣愿望。然而,通过现实的次级思维,男孩认识到,他的父亲远比他强,在这场争斗中必赢无疑,而且,这种俄狄浦斯式的愿望还包含着某种严重的危险。

    抑制

    为排遣俄狄浦斯情结造成的焦虑,孩子们只好抑制自己的俄狄浦斯愿望,把它们藏进无意识里。抑制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机制,是心灵自我防范的基本方式,可以避免因担心原初愿望可能会在现实世界里受到伤害而产生的高度焦虑感所引起的冲突。

    琼斯说:“肯定地说,它可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最重要和最富于创造性的贡献之一。”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及通过抑制解决问题的理论进一步扩展,并使其成为儿童成长理论的核心。

    衡定原则

    亥姆霍兹提出的能量守衡原则,是指任何封闭系统中的能量总和为常数。弗洛伊德相信这一原则也可应用到精神现象中去。

    当某些事件引发过多兴奋时,比如发生某件令我们生气的事情之后,我们倾向于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来消解这种愤怒,以保持正常的兴奋平衡。布罗伊尔和弗洛伊德举例说:“当俾斯麦必须在国王面前压抑其愤怒时,他往往在事后将一个昂贵的花瓶摔到地上进行发泄。”

    衡定原则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基本信条,也是他解释精神病和其他现象的基本部分。由于精神激发保持为衡量,如果它在一个思想中受到削减,就会在另一个相关的思想中增补回来,得到“转移”。

    2、动力心理学:发展及修正

    自1900年到1923年,弗洛伊德发展和修正了他的一系列心理学理论。他对自己的早期发现所做的主要扩展和修正如下:

    儿童期性欲

    1905年,他在《性学三论》里强调说,性的驱动力甚至存在于婴儿期。他的结论是:“儿童自小就具有性本能和性活动,性与生俱来。”

    然而,弗洛伊德在此所指的婴儿期和儿童期性欲,在概念上要远比成人性欲宽泛,应为广义的冲动。尽管弗洛伊德将之称作“性欲”或“利比多”,但他在实际上指的却是“追求任何意义上的肉体快感的普遍欲望”。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婴儿是“多重倒错”的。刚开始,嘴唇是其主要的快感带,最初通过吮吸,然后通过衔咬和进食以获取快感。在1岁半至3岁之间时,肛门区成为主要的快感来源,因为他或她已开始控制并意识到粪便的排泄或保留。

    然而,对于这些原始的快感满足,父母往往施加影响以对之进行压抑,就这样,这种原始的多重性欲本能变得越来越窄,逐渐被导向成年期与性伙伴的生殖器性欲之上。不适当的育儿方式,将阻碍这一过程的发展。例如,在口唇期过度沉溺的孩子,可能会在成年期喜欢吃、喝和抽烟;而满足度不够的孩子,则可能成长得非常消极,往往在依靠别人中产生自我价值感。

    性欲发展的后期阶段

    儿童期最关键的心理学事件,发生于3到6岁期间。儿童性欲主要靠自淫满足,对两种性别的幼儿都能产生相当的影响。男孩子和女孩子在约5岁时,大都经历过性欲的压抑过程,而后进入人生的“潜伏期”。在此期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性本能引起的担心和焦虑,并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转入上学和成长之中。

    最后,在孩子12岁时,青春期的荷尔蒙变化再一次唤醒了沉睡的性冲动,被压抑的感情开始以社会可以容忍的形式向外宣泄,宣泄对象通常是家庭之外的异性。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实际上它要解决的是一些非常重大的问题:孩子气与成熟之间、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愿望与现实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性格发展和社会生活都至关重要。

    精神的结构

    弗洛伊德最初认为,精神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的一幅图画。然而,随着他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的出现,他开始以“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精神状态来对之进行重新描述。

    在新生婴儿中,所有的精神过程都是“本我”过程,全部处于无意识和原初状态。本我是一口大锅,装满了满足原初欲望的一切本能要求,这些原初欲望大都与自我保存(饥饿等)有关。本我的要求按“快乐原则”进行,对社会规则或释放行为的现实后果则置之不理。

    养育孩子和社会生活旨在控制本我的力量,并将其导向可接受的行为。这就是“自我”,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与本我区别开来。

    “超我”是无意识的,它负责监督和督促自我,约束我们不做违背社会道德的事。因为超我的存在,孩子会对自己同性别的父母产生认同,接受父母的教育。通过认同,将“你不能”与“你应该”等命令很快转变为“我不能”与“我应该”。一个在救生艇上漂浮的人,他的自我可能认为,将食物和水递给一个行将死去的同伴是浪费,超我则可能胜过自我,坚持与同伴分享剩下的东西。

    个人行为就是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我”寻找最直接的欲望满足,“自我”寻找可接受的方式以满足这些欲望,“超我”用父辈的教诲来对自我施加控制。当本我的力量强大到自我和超我均无法控制时,此人的行为要么呈现病态,要么就去犯罪。当超我太强,超出自我时,此人就会充满负罪感、挫折感,表现得道貌岸然或乐于迫害他人。而在健康人身上,自我会控制整个系统,寻找让本我得到充分满足的各种方法,且不招惹从超我那里汹汹而来的负罪感。

    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心目中的“本能”是指冲动或驱动力,和生物学家所说的本能不一样。他的 “二重本能理论”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存本能”,由所有的生存保护冲动构成;二是“死亡本能”,由所有导向敌意、虐待狂和侵略的冲动构成。

    一般来说,最后一种本能的冲动在表现中要比生存冲动弱得多,也难得多。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于受虐狂现象和其他一些与快乐原则相左的行为来说,这也许是唯一可能提供的解释方法。

    虽然之后行为科学的大力发展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削弱了弗氏理论的地位,冲淡了分析疗法的热望。但现代和大幅改造后的心理疗法使学者重拾兴趣,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在过去6年中有所扩大,目前在册成员已经增至34001名,而一个名为“全国心理分析推进协会”的复兴团体也有近1500名成员。更为重要的是,当代神经科学已经证明了弗氏心理学的正确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富争议又不能跳过: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ji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