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在其后世,他的地位,可以说被尊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朱熹曾在《朱子语类》中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孔子的思想,人们才走出了原始蒙昧,才进入到礼仪道德的光明境界。
其实,不仅在后世,在当时孔子的学识就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尊崇,他个人的学识和魅力,从他学生的评价和行为中就可见一斑。
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执政大夫赵简子有一次问来访的子贡:“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了解他。”这下赵简子不高兴了,他说:“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后才离开他,你却说不了解他,为什么呢?”子贡于是说了这样一番话:“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子贡,复姓端木,名赐。)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就像口渴的人在江海边饮水,只知道满足而已,而孔子就像江海,我怎么能够充分地了解他呢?
我们知道,子贡可不是平常之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身列七十二贤,又是孔门十哲之一,可谓“受业身通”,学识能力十分出色。他不仅以口才雄辩著称,而且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曾经做过鲁国卫国之相。他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商业巨子,精通经商之道,开创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诚信经商原则,被民间尊奉为财神。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人,在孔子面前却觉得自己如此渺小,可见孔子的学识魅力是多么为弟子敬仰啊!
子贡对孔子是非常尊重崇拜的。有一次,鲁国的一位大夫在他面前诋毁孔子,以此来抬高讨好子贡。子贡听了非常气愤,他说,孔子就像是“万仞宫墙”,里面的富丽堂皇深不可测,外面的人是看不见的;而自己只相当于等肩高的围墙,可以一目了然。他还把孔子比作太阳,其光辉万丈是常人所无法超越的。
更令人感动的是,子贡在孔子死后悲痛万分,竟然在孔子墓前建庐冢守孝6年。至今孔庙中的众多古迹还在诉说着弟子们对老师的拳拳深情。
还有一个突出的代表,就是颜回。颜回可以说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孔子毫不掩饰自己对颜回德行的赞美。在《论语》中,光是夸奖颜回的地方就有十多处。他甚至谦虚地表示,自己都不如颜回;更明确地说其他弟子也没有能够比得上颜回的,而且这个论断还得到了弟子们一致的认可。
孔子曾经这样充满感情地称赞颜回的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可就是这样德才兼备的颜回,却是终身师从孔子,从未想过离开。他曾经这样感叹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这段话大概说了三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孔子的道德学问可以说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就像那巍巍高山,越仰望越觉得高不可攀;就像那山上的岩石,越深钻越觉得坚硬。就像一起走路时,往前看只见他走在前面,忽然,又好像到了后面,令人捉摸不透。
另外,还讲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他善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既用文典知识丰富我的思想,又用礼仪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至把我的聪明才智充分地挖掘出来。
最后,他还谈了学习者的自我感受:就好像始终有个高大的目标卓立在前面,自己虽然想要追从上去,却总感到无法做到。
所以他感到自己永远也达不到老师的高度,老师永远是自己的指路明灯,所以他才会终身追随孔子,永不出师。
孔子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全科老师,你看他教的科目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真可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啊。再想到孔子其实是述而不作的,那部《论语》其实就是学生们整理的课堂笔记,可以想见,孔子上课是如何字字珠玑,令学生们茅塞顿开,回味无穷,以致竟相笔录,行之于书的。
这一点倒是跟苏格拉底很相似,让人不禁感叹:为什么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会不约而同地出现这样的思想圣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