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0026(2018-04-28) “我是对的”原来是个假相

00026(2018-04-28) “我是对的”原来是个假相

作者: 至践飞翔 | 来源:发表于2018-04-23 17:07 被阅读0次

    生活中,几乎所有人在头脑里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指向这样的结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并没有多少人能认识到,情绪、潜意识、自恋之间的关系。是非对错是理智层面的认知,它受理智控制。情绪是潜意识层面的东西,它并不受理智控制,它受潜意识和自恋控制。

    当我们处在情绪当中时,我们的理智很容易被冲动的情绪所掩盖。当这份情绪从胸中喷涌而出之后,被情绪包裹了的理智会自然的为自己的行为给出一个自认为正确的归因:就是对方(孩子、伴侣、父母、同事、领导)不对,他不应该这样,他为什么要这样,我真受不了他这样。

    所有的人都是自恋的,这份自恋让所有人都不会将矛盾的原因  归因为自己的情绪,因为那样的话,就是在潜意识里说:我不对。而自恋的核心就是:我是对的。所以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情绪的指使下行动,并在自恋的作用下自动自发的将矛盾的原因归因为对方的错误,而自己的理智大脑则会为这个归因自动自发的收集整理归纳出一个证明这个归因的合理逻辑链条,让自己坚信自己的是非对错判断是对的,从而满足维护自己的自恋。世间一切情绪化的矛盾冲突皆是如此。

    问题不在于谁对谁错,在于情绪。在于情绪并不受理智控制,它受潜意识控制。也就是说,情绪之下的行为以及在自恋控制和包裹下理智所进行的对错判断与认知,都是自恋为了捍卫潜意识内心的:我是对的,而给自己编造的虚幻假相。事实上这也就是佛陀所说的:空与颠倒。佛教导人们解脱的办法就是看破世界的虚幻假相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只是无人能懂。

    那么真实又是什么呢?是:体验与感受

    然而,在情绪之下,所有人既不能清晰的体验到对方的内心体验与感受,也不能正确的向对方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人们往往会在辩论是非对错这样的虚幻假相中打转,永远进入不了体验与感受的真实世界。而所有人的自恋的本能都是维护:我是对的。这就注定了在是非对错这样的虚幻假相的漩涡里是永远也没出路的。那么出路在哪呢?

    出路在:体验与感受;出路在: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和对方一样的身体姿态、一样的表情、一样情境,用心的去感受对方现在的感受。只有当你能真心的体验到对方真实的内心体验与感受,这份体验与感受就见光了,就被看见了,被看见就意味着生命的成长,就意味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在于内心的体验与感受的被看见

    总结一下:

    虚幻的假相: 是非、对错的判断。对是非对错的判断是沉沦苦海的无底轮回。
    真相:    体验与感受。全然看见与同理心的体验别人的体验与感受是生命的成长与解脱。

    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我们才能看见对方,从而才能真正陪伴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被指使、被控制,所有人都喜欢软言细语、富有同理心的尊重。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抗拒。

    就像妻子想把丈夫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丈夫只会把心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父母想要把孩子改造成一个他们心中“正确”的人,孩子只会更离父母更远,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

    子女想要父母不这样唠叨,这样或者那样,想办法要去改变父母,父母只会更伤心、愤怒。

    这样的妻子,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子女的希望不对。是我们在有意无意间这种“希望”转为了“改造”。

    “希望”更多的在于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将这份体验与感受正确的表达;而“改造”则是看不见对方的存在,只看见对方的“对”与“不对”。其本质是你处在虚幻假相上,而不是在真相世界处理问题。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不停地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怕冻坏了;孩子玩土,嫌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吃得太慢;孩子想吃肉,指挥孩子多吃青菜;孩子开心地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让孩子先去洗手。在这种“陪伴”下,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看见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头脑中的想象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会找到一万种理由来证明自己就是真理。比如,父母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中就会立刻响起一个声音:“这样容易变近视眼,对身体不好,所以我经纠正他。”而父母纠正孩子的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父母的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可能有父母会问:“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也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游戏,肯定对身体不好啊”

    然而,人不是机器,不能像纠正机器一样去纠正人。

    我们问一下我们自己,如果哪一天你失眠了,你的父母或者伴侣在旁边一个劲地教育你“晚睡对身体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睡吗?

    而另外一种方式,你的伴侣陪着你失眠,搂着你轻声聊天,这才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爱你

    同理,当父母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时,不妨去看看究竟是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跟他一起玩。在爱的灌注下,孩子的脊柱自然会挺直。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同理,当孩子看到父母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时,不妨努力去体验父母的内心与情感。

    当我们眼里看到伴侣、孩子、父母的“不对”,我们忍不住要去教育、提醒、帮助,你的伴侣、孩子、父母,时请你冷静下来,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去觉知:我为什么要提醒、要教育、要帮助对方,我到底是为了对方好,还是情绪的冲动,还是在潜意识里捍卫我自我认知的“正确”。我的激动、怒气和迫不及待的改变对方的想法,到底是因为什么?

    通过这些提问,放下头脑中对“正确”的执着、对别人对与错的评判。至少意识上要知道:所谓对错,只是我们的妄想,而在妄想中是看不到对方真实需要的。觉知头脑中的妄想,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真正的共情。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和对方一样的身体姿态、一样的表情等,试着去感受对方现在的感受。我们有可能了解到一些,也可能完全不了解。没关系,这种“感受对方的感受”的意愿,就是创造美好关系的开始。

    第三步就可以去和对方交谈了。交谈的核心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要注意,如果反馈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想法,那么最好加上一个前提,说明想法只是头脑中的假设,不一定要等于对方的现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0026(2018-04-28) “我是对的”原来是个假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ll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