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住在垃圾堆里的女孩
文章的开篇写到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似乎对我来说是一种支持,但我想想好像也不全是这样。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比较喜欢有序而一尘不染的生活,在过去读研期间也经常这样去做,但当时是因为自己过度焦虑。每当我打扫完卫生都有一种重新获得生命的动力重新燃起,让我能够更加平静的去面对接下来繁重的生活。我记得朋友曾对我说:“你就这么点儿大的房间,就这么几个家具,折腾过来折腾过去。”我不恼,还觉得特别有道理,很有意思。但我心里明白,是因为自己压力真的很大,很焦虑,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我觉得心安不少。小时候,妈妈也是这样的人。我还记得那时家算大的,她可能不睡觉也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安排的井然有序,现在想想或许也是排解压力和焦虑的一种方式。另外有可能也是一种控制欲 的所需,当生活发生的故事不按照你的想法发生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淤堵的感觉。后来,我明白了我和妈妈一样,行为方式的发生背后是因为有需求,需要重新出发,需要对生活重拾掌控感,需要排泄面对无常变化无法掌控生活的恐惧感。
让我觉得感动的地方是最后一句话:
“人生路漫漫,寻找到舒适的状态,难道不是才最重要的吗?”
女孩儿是东大高材生,但却把高价出租房变成垃圾堆。她的生活习惯也带进了人际关系中,大家觉得她邋遢,没礼貌,无法集中注意力。后来她发现导致自己如此的原因是—— 生病了。到底为什么,把住的房间,弄得那么乱呢?原来,她患了ADHD,也就是注意力缺陷障碍症,这导致她完全没办法专心致志地完成一件事情。她形容说,就好像身体里有一只小虫子,一旦安静下来就非常难受。她只要想到什么,就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去做另外一件事,根本不顾轻重缓急。
女孩说:“呆在这个环境中,起码让她更方便,更有安全感。”她研究过自己平常的运动路线,严格重置了房间的布局,用的东西全是经过精心摆设的。
令我很有感触的是,她接受了自己的不足。并且没有让外界决定自己的样子,而是帮助自己获得正确的认知,将其慢慢进行良性的转化,这可能就是大家总说的—— 正确知见。比如衣服和晾衣杆要放在一起,提醒她记得洗衣服,隔太远就会分心去做其他事了。那台摆在正中央、很碍眼的冰箱,是为了保证她起床往前跨一步,就能打开柜门拿水喝。类似这样的行为好像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值得推荐的事情,
但是我们好像总也无法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有时候需要眼睛看,但更需要用心来去感受。垃圾堆女孩在这种乱中有序的环境中,有条不紊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她说想帮助那些和她一样生病的人找到一条更轻松的路。
我之所以将其记录下来,是因为我在女孩儿的身上看到了美好。学习到了——无论是谁,都不需要再勉强自己去做无法做到的事情,而是通过用擅长之处替代不足,把更多时间花在开心的地方。做个普通人,就别强迫自己成为天纵奇才,而本身被认为“怪胎”的天才,也无需逼着自己过上庸碌的生活。
我们总是在提我执,去掉我执。那么这个我执是什么?是不是就是勉强自己去做无法做到的事情?或者说不考虑目前的条件因素去强迫自己达到某个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