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读书笔记之《金钱心理学》第38页至71页
01
今天是共读《金钱心理学》一书的第二天。尽管上个月我已读了一遍,但“温故而知新”,为了写读书笔记,这次我还是怀着“空杯心态”来跟这本书学习!
在今天我的阅读范围(第38至71页)中,我想着重对两个大的主题——“复利之谜”和“豪车悖论”进行解读和分享一下。
不知你是否相信?据说很多人对复利效应的印象,是来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这句名言——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了解它的人可以获利,不了解它的人将会付出代价。”
或许更多的人,是从一些投资公众号中读到巴菲特的复利法则(他本人确实经常提到这个)。
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长期理财方面,即今天的本金加利息便是明天的本金,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
本书第四章以“复利之谜”为主题,接着用“沃伦·巴菲特845亿美元的金融净资产中有815亿是在65岁以后赚到的。这虽然不符合直觉,却是事实。”这句话作为第四章醒目的金句和提纲挈领之句。
本书作者先是抛砖引玉般地提到了冰川学家格温·舒尔茨(Gwen Schultz)所言:“地球冰川形成的关键并不一定是大量的降雪,而是雪能累积下来,无论量有多少。”
作者分析,冰川时期的形成过程告诉我们,巨大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力量。
如果一个事物不断重复和累积——哪怕只有一点儿微小的增长为未来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起点虽低,最终却可能产生超乎想象、似乎违反直觉的结果。
正是因为这因果关系看似不符合直觉,你才会低估其可能性,不知道增长从何而来,又会带来多么巨大的结果。
然后作者就转移到本书的重要话题上来,在他看来,理财也是如此。
本书作者说,市面上有两千多部阐述沃伦·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图书,其中有很多都写得很精彩,但很少有人去关注一个最简单的事实:
巴菲特拥有如此巨额的财富,并不只是因为他是一个优秀的投资家,更是因为他卓越的投资生涯从他还是个孩子时就开始了。
“在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沃伦·巴菲特拥有的金融净资产为845亿,其中的842亿是在50岁之后赚到的,其中的815亿则是在65岁后赚到的——他从可以去领取退休金的年龄开始,赚到了这么多。”作者用具体的数字很直观且清晰地告诉我们。
我很认同作者说的:“实际上,沃伦·巴菲特在投资领域取得的成功离不开他年轻时打下的良好的财富基础,以及他对投资的长期坚持。他的确有高超的投资技巧,但是秘诀在于时间。”
这就是复利的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指出:“你永远无法习惯事物变化与翻新的速度。”
接着他认真分析道,这里的危险之处在于,如果复利是一种不符合直觉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经常忽视其潜在的价值,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方面,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考虑得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复利的潜力。
书中提到,在分析巴菲特成功经验的两千本书中,没有一本使用了“这个人持续投资了四分之三个世纪”这样的标题,但我们知道,时间才是他成功的关键。你很难考虑到这一点,因为它不符合直觉。
作者在分析的同时,也聊到了一本很不错的书——
市场上有很多关于经济周期、交易策略和投资领域选择的书,但最有力量、最重要的书应该叫《静下心来,耐心等待》。
这本书只需要一页,上面印着记录经济长期增长的表格。
我们能从中学到的是,复利的反直觉特性或许正是绝大多数失败的交易、糟糕的策略和成功的投资尝试背后的原因。
“好的投资是可以持续获得不错的收益并能长期重复的投资——这正是复利开始大显身手的地方。”作者如是说,如果反复揣摩这句话,其实我发现这是一句能作为方法论的“干货”!
02
“复利效应不光局限于赚钱方面”。
记得有本书叫《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作者:杨鸣,复旦大学新闻学学士、香港城市大学营销学硕士、传播学博士)指出——
复利效应不光局限于赚钱方面,认知行为中的复利效应是一种双向强化的互动,如读到一本好书会促使我们有好的行动,而这个好的行动又反过来会加深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
而且,复利效应也是个客观规律,它对一个每天健身、饮食规律的人和一个每天窝在沙发上、往嘴里塞薯片的人一视同仁,只是把他们推向了不同的方向。
杨鸣博士指出,想让复利效应助力自己的成长很简单:耐心地做正确的事。
“正确的事”不难理解,就是符合成长性原则、位于伸展圈的事,只要一开始的赛道对,行动起来便能享受到复利效应的红利。
“听起来好像是稳稳的幸福,但如果将这句话改成“耐心地做不舒服、有压力且不一定有回报的事”,你还会那么充满动力吗?”——此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扎心?但现实如此甚至更残酷!
我在想,在初期做正确的事必定很煎熬,而人们缺乏的永远都是“耐心”。复利效应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就是它存在一个临界点。
例如健身、背单词、读书、写作等这些事,带给我们的效果增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十分平缓,而一旦过了临界点便会有指数级上升。
而这个规律在中国文化里就有类似的阐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厚积薄发”。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累;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释放,最终达到惊人的效果。
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
03
“豪车悖论”
刚开始看到第八章用“豪车悖论”的主题时,我很纳闷“莫非作者是要讲市场营销相关的知识?还是如何鉴别真假豪车?”。
仔细读下来,发现我猜错了。
原来这章是透过“豪车”来讲述“豪车背后的不同眼神和心理”。
这一章的第一句话就颇有哲理意味的——“其实别人不会像你那样在意你有多少财产。”
作者提到了自己曾经从事过的工作以及他的感受,他说泊车员这份工作最棒的一点就是可以驾驶顶级豪车,毕竟客人们都是开着法拉利、兰博基尼、劳斯莱斯来的——如同贵族的舰队。
“我曾经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这样的车,因为(那时我认为)开豪车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个成功人士:聪明,富有,有品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看看我多厉害啊。”作者如是说。
讲真,我也和作者一样在25岁时曾梦想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豪车,我想买的是德国进口的奔驰迈巴赫。
而我想买奔驰的理由和作者一模一样,其实说白了就是“要面子”!可被现实打脸的是,目前我连车款的四分之一都凑不够,“梦想就只能继续在梦里想了!”
作者的“讽刺的是,我几乎从来没有注意到是谁坐在这些豪车的驾驶座上。”这句话或许他也是感觉自己有点被现实刺痛了一下吧。
接着他说,当你看见有人开着一辆漂亮的车子时,你很少会想“哇,开那辆车的家伙真酷”,相反,你只会想“哇,如果那辆车是我的,别人一定会觉得我很酷”。
无论这种念头是有意识的还是只存在于潜意识中,人们在这种情况下的态度就是如此。
于是作者一针见血地总结得出——
“所以,这里存在一个悖论:我们都想通过财富来告诉其他人,自己应该受到他们的爱慕与敬仰。但事实上,其他人常常会跳过敬仰你这一步。”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你的财富不值得羡慕,而是因为他们会把你的财富当作标尺,转而表达自己渴望被爱与敬仰的愿望。”
04
由此我联想到《财富自由》一书。
作者托马斯J斯坦利在书中提到:“我父亲在博客和《停止装富》那本书中指出,“最近一次消费中,百万富翁的消费价格中位数仅为31367美元。而那些非百万富翁支付的价格竟为41997美元……许多百万富翁开的是人们眼中极其普通的非豪华汽车……”
而专栏作家乔安·穆勒向福布斯网站投递了一篇题为《富人究竟开的什么车》的文章,她则从收入,而不是净资产的角度定义富人:
“越富有的人越有可能购买奢侈品牌(家庭收入超25万美元的人的比例为39%,而年收入低于10万美元的人的比例为8%)……在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人群中,61%的人根本不买奢侈品牌。”
她的分析表明,那些收入较高的家庭更有可能驾驶豪华车。但不能因为某人拥有一辆豪华车,就断言车主具有高收入,或者说高净资产。
回到咱们正在解读的“豪车悖论”这一章,作者回忆在做泊车员时,他在对那些开着法拉利到酒店、享受我艳羡目光的人们的思考中明白了“豪车悖论”的道理。
作者说,在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都会这样盯着他们。
作者相信他们一定很喜欢这种感觉,而且他敢肯定他们觉得自己获得了别人的仰慕。
如果细读作者的疑问句,我觉得很深刻也很有趣:
他们在买法拉利的时候是否盘算着获得别人的仰慕,而没有意识到我——以及其他很多人——会为他们的豪车着迷,却一秒也不会考虑到坐在驾驶座上的人——他们本身?
同样的道理是否也适用于那些住在豪宅里的人?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那些佩戴昂贵珠宝、穿着华丽服饰的人呢?答案同样如此。
在这章节的最后,作者提醒大家:
“在此,我的重点不是让你放弃追求财富或豪车的梦想。这二者依然是我喜欢的。”
“但我们需要知道,虽然人们的确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羡慕,但通过用金钱购买昂贵之物获得的尊重和羡慕可能远比你想象中少。”
的确有道理,因为从深层次意义来说,这只是表面化的富有而已。甚至也不排除“打肿脸充胖子”之举。
其实,何必呢?还不如坦然些、自然些。在这多元化的世界里允许有富裕的状态,也同样允许有贫穷的状态呀!
只是如果贫穷了,我们不能“破罐子破摔”,要反省、要改变、要力争上游才是正道!
在第八章的末尾作者说了一段非常有感召力的话,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并以此提醒自己——
“如果获得尊重和羡慕是你的目标,那么一定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方法。比起豪车,谦虚、善良和同情心等人格特质才能帮你获得更多尊重。”
是的,比起豪车等物质,人格特质更深得人心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