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文如其人,有时是很不准确的。能写出惊世之作者当然可以是品格高尚的人,特立独行的人,比如李白,比如杜甫,比如岳飞,比如文天祥。但文章深刻华美,移人心性的作者,也有可能人品卑劣,心术不正。像范晔、魏收等人,文章虽好,成就不低,却德行有亏。唐朝元稹、崔颢、李益等都是名动四海的大诗人,却在情感方面都有始乱终弃的毛病。而初唐时期的宋之问,该是整个唐朝诗坛最为人所不齿的士子了。可是他不仅诗写得好,还在近体诗的定型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时常想,如果宋之问的人品也很高尚,哪怕像李白那样狂傲,或者像孟浩然那样沉寂,他也一定会得到后人的崇敬甚至膜拜,因为他的成就比之陈子昂实在是不遑多让。只是因为他的人品有问题,人们自然对他心中鄙视,连带他的成就和贡献也看轻了不少。人们诟病宋之问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的为人实在令人不齿。武则天称帝后,十分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专门为他们成立了一个奉宸院,武则天时常与武氏家人和张氏兄弟在院内宴饮玩乐,张易之兄弟根据武则天的旨意,召集了一部分文人才子,以编写《三教珠英》为名,经常聚集嘻乐,为武则天撰文作诗歌功颂德。张氏兄弟因得女皇宠爱,炙手可热,飞扬跋扈,连武则天的家人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要礼让他们三分。
宋之问其时初入仕途,一心想着攀龙附凤,好不容易攀到张氏兄弟这样的高枝,当然不会错过机会,于是对其极尽谄媚之能事,不仅为其写诗编书,还鞍前马后,无微不至地提供生活服务,甚至为张氏兄弟倒过尿壶。看到张氏兄弟权倾朝野,威风八面,宋之问心中十分羡慕,也渴望得到武则天的青睐,睡上女皇的龙床,成为她的男宠。比起张易之兄弟,宋之问条件似乎更加优越,不唯才华横溢,还“伟仪貌,雄于辩”。也就是说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能说能写,堪称完美。宋之问十分自信,写了一首《明河篇》向武则天表达心意。诗中写道:“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武则天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却始终未曾亲近其身。后来武则天对另一诗人包融说:“这个宋之问,的确是难得的人才,有才华,富情调,只是他口臭熏人,让朕无法忍受。”宋之问知道原委后仍不死心,从此一天刷上许多次牙,靠近女皇时还口含鸡舌香,只是依旧徒然无功,武则天终究没有把他纳入后宫。然而他的这些事迹却让闻者哂笑不已,正直之士对他非常不屑。可他并不以此为耻,反而以能围绕张易之兄弟为荣,以为武则天写奉承文章为幸。
如果说宋之问只是趋炎附势以求闻达,确乎情有可原,毕竟在皇帝和权势人物面前,一介书生很难抗颜直行,人在屋檐下是不得不低头的,何况那些人都掌握了生杀大权,远不止是升黜大权。况且宋之问靠的是自身的颜值和才华,以此得宠,并不是什么特别丢人的事。只是因为武则天是个女性,宋之问作为一个堂堂男人,想通过男女关系上位,这与传统观念有些相悖。所以人们对宋之问的这些谄媚附势行为多少有点看不惯,事实上,得到张易之兄弟乃至武则天的欣赏,宋之问的才华是最核心的元素,当然他摧眉折腰的倾心依附也是重要原因。让士林最为切齿的还不是宋之问的势利之性,而是他卖友求荣的恶劣行径。
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人策划发动了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太子李显复位,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杀,围绕在张氏兄弟身边的诸多文人皆受到牵连,纷纷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岭南瘴疠之地,宋之问很不习惯那里的生活,于次年偷偷逃回了洛阳,藏匿于好友张仲之家中。其时武则天已死,朝廷关系错综复杂,各派政治力量相互角逐,武氏势力仍很强大,武三思等人依然手握重权,张仲之等正直之士对此很是愤恨。一日,张仲之正在与人策划推翻武三思,寄居其家的宋之问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往武三思处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都被杀害。而宋之问因为告发有功,不仅擅自逃回洛阳的事未被究罪,反而被提升为鸿胪主簿,并很快迁为考功员外郎。时人听闻宋之问卖友求荣的可耻行为,都对他嗤之以鼻,心中痛恨。朋友对他赤城一片,冒着犯罪的危险将宋之问藏匿在家,宋之问不仅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以友人一家之鲜血,染红了官服官帽,宋之问此举早已超出了小人行径,属于恶人行径了。他的低劣人品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他才华和作品的判断,他与沈佺期合称“沈宋”,这对组合的名声和影响跟李杜、王孟、高岑、元白、刘柳这些组合相比相差甚远。
事实上,宋之问是个卓有才华的少年天才。他是虢州弘农人,父亲宋令文曾任左骁卫郎将,宋令文“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各继承父亲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工于草隶,宋之问则擅长文词,宋家三株树一时引得世人啧啧称羡。宋之问少有文名,未及弱冠便与沈佺期一道高中进士,早期曾任县尉、参军,后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学士、宫中习艺馆学士,官职节节攀升,且常陪伴武则天左右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可谓志得意满,前景光明。武后晚年,宋之问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男宠张易之兄弟“雅爱其才”,将他及杜审言、沈佺期、李适、富嘉谟等一众才俊召进奉宸院,名为编撰书稿,实则对武则天逢迎取悦歌功颂德。待所编书成,宋之问迁司礼主簿。然而突如其来的宫廷政变打破了宋之问的美梦,张氏兄弟被杀,一度春风得意的众文士先后皆远蹿蛮荒,宋之问被贬岭南,次年秘密逃归洛阳,因为告密武氏,以朋友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官袍,“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武则天去世后,政治变得动荡诡异。中宗李显软弱无能,武三思父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与李旦父子,各派势利明争暗斗,势同水火。不久,武氏父子被杀,政治上剩下两大阵营。这时,那些贬谪偏远地方的文士们皆回到京城,有些人倦于政治斗争,有意开始回避风险。像宋之问的好友沈佺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而宋之问依然热衷权力斗争,先是依附太平公主,后来转投安乐公主。政治上的墙头草最是惹人忌讳,也最易受到打击。很快,太平公主对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宋之问给予了无情的打击,宋之问被贬谪为越州长史。也许是政治上的浮沉变幻让他厌倦,也许是越州清丽的山水荡涤了他的心灵。宋之问此时方始有所感悟,对仕途的艰难凶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越州期间,他勤勉政务,关注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转为清新明亮的风格,而且佳作迭出,“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但前期种下的政治恶因终于还是结出了毒果,宋之问想终老吴越成为奢想,正应了那两句话:“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宋之问的厄运终究是来了。公元 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被诛杀,唐睿宗继位。因为靠山倒了,宋之问被流放钦州,后以赦改桂州。公元712,唐玄宗即位,一个崭新的盛唐即将呈现,而宋之问却再也看不到那个伟大的时代了,被赐死于徙所,人生旅程戛然而止,自此无须再被迁谪。《新唐书》说他“赐死桂林”时情状十分凄惨:“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决’。使者许之,而之问慌悸不能处家事。祖雍怒曰:‘与公俱负国家当死,奈何迟回邪?’乃饮食洗沐就死。”与宋之问同被赐死的冉祖雍死时从容无怨倒像条汉子,而宋之问徘徊慌张,畏惧就死,典型的文弱书生。
宋之问首附张易之兄弟,宠命优渥。继附武三思父子,消逃逸之罪,并获拔擢。三附太平公主,继而转附韦后和安乐公主,政治立场不稳,遭到贬黜。当所有这些陈旧的政治势力灭亡后,这个好“攀君王之桂树”者,也就走到了人生尽头,而大唐帝国却开始走向辉煌。宋之问政治赌得大败亏输,连性命都输掉了,一身的才华殊为可惜。
如果当初不去依附权贵,宋之问凭着自身的才华一样可以名闻天下。《旧唐书》曾载:“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在一众文采斐然的才子中,宋之问能脱颖而出,赢得御赐锦袍,凭的可是真才实学。“龙门赋诗夺锦袍”也成为千古文坛佳话!有此等本事,即使没有权贵的支撑,宋之问按照正常的职场晋升,也差不到哪里去。跟他一样没有什么好名声的沈佺期后来也官居三品,跻身高官行列。而且他也是有前科的人,只是后来学会了沉默隐忍,做到了收声敛迹。
宋之问以超拔之才华,创作了许多好诗流传后世。而且他和沈佺期一道对近体诗的定制成熟也作出了巨大贡献。《旧唐书》说他“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出其右者”。《新唐书》云: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陵也。明胡应麟认为:“七言律滥觞沈宋。”明王世贞则称:“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宋之问对于诗歌的体裁声律运用娴熟,且讲究比兴属对,诗风清新流畅,抒情真挚感人。写出了许多清辞丽句,为后人所盛赞。如:“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题张老松树》)“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冬霄引·赠司马承桢》)“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送杜审言》)“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灵隐寺》)这些精工之对,畅达之辞,时人多好吟诵,这为宋之问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宋之问善写应制诗和赠别诗,有些贬谪之后的抒怀诗也写得极具情感,令人动容。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他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写。诗人贬谪岭南瘴疠之地,经冬历春,身心俱疲,而岭外的亲友音信全无。好不容易冒险逃回,越是快到家乡,心中越是忐忑不安,不敢询问家人的消息,生怕听到什么不幸和悲惨的事情发生。全诗语言浅显易懂,明白晓畅;情感自然贴切,感人至深;心理描摹细腻,刻画入微。虽只有短短四句,却意味无穷。
他的另一首诗《题大庾岭北驿》也创作于他贬谪岭南之时: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连南飞的大雁飞到大庾岭都要折回北方,而自己却要继续南行,而且归期遥遥,不知是否还有重返故乡之日。由雁及人,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更好地表现了迁谪之人的感伤、哀怨、思念和切盼之情,诗意深沉委婉而又哀切感人。
宋之问的一些送别诗也很有特色,别意幽远,情感饱满。如他的《送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友人远谪,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到场送别,只好将一番深情寄寓于江边花树,托它们一路目送。在深情赠别的同时,为才华横溢的朋友深感惋惜。诗意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语言通俗晓畅。是宋之问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另一首赠送诗《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也是宋之问该类诗中的代表作: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与上一首不同的是,这首诗是诗人自己贬谪途中有感而发并赠送朋友崔融的,远谪恰遇寒食,愁中又是暮春,异地他乡,自然想到家乡,心中怀着明主,却成了放逐之臣,这其中的怨愤,伤愁绵绵不绝,无有尽时。
韩愈曾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说到士林中有三种人,其中最没出息的便是“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宋之问即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