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衡阳位于湖南的中南部,横跨湘江,以南岳衡山出名。每年的新春佳节之际,都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欢庆佳节,而最热闹,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舞龙闹元宵。
龙是衡州大地先民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相传天下南岳有八百蛟龙相拥护。千百年来,大凡重要庆典或祭祀,均张灯结彩,狮龙并舞,共呈吉祥。民间的龙有布龙、纸龙、稻草龙、笋壳龙、板凳龙、娃娃龙、滚地龙、七巧龙、香火龙等。布龙最是普遍,各地因制作、耍法不同,名称亦有别异。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清代以来,衡阳龙舞盛行,俗称“滚龙灯”,龙身为竹扎布面或稻草编织,下设木柄,木柄多少不一,但需成单数。“龙灯”有10余个种类,以九龙乡的“七巧龙”、接观乡的“青蛙龙”、花桥镇的“滚地龙”、双林乡的“娃娃龙”、车江镇的“硬龙”尤具特色。每年元宵佳节期间,城乡龙舞形成高潮,万人围观,鞭炮声、欢呼声,此起彼落,通宵达旦。
每到正月初七,提前做好的祥龙被请出,龙头位置由老灯手负责,灯手们陆续集合完毕,一色的帽子和衣服显得整整齐齐,时不时传来锣声或是鼓声,集合完毕,手提灯笼的老爷子开始了“出灯”仪式,他念念有词,出口成文,嘴上喊的都是吉祥话,口音是最正宗的衡阳土话。开始舞龙灯起,就形成了规矩,出行前要到祖庙敬神再出发,设案,焚香,作揖,行叩拜,所有的人员都一脸虔诚,仪式后要将龙头抬起在祖庙前叩首三次,方可舞龙出行。出行时,年长的灯手一手提着灯笼一边说着吉祥话,所有人举起龙浩浩荡荡出发。所行之处,皆有人早已备好香案,瓜果点心,手拿香烛在旁等候,只等接龙。鞭炮声起、锣鼓声响,龙头对着香案点了两下头,就一跃开始“闹腾”。只见两条“巨龙”飞舞起来,穿着一件五彩“龙袍”的神龙,或神气地仰着头,或激烈地扭动身子,或飞腾,或跳跃,非常威武壮观。灯手们纷纷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偶尔两条龙会面互动、偶尔又分开各自欢腾,龙珠摆动,龙头跟随,紧随着龙头的龙身翻滚,热热闹闹,生气勃勃。舞龙队的队员们团结合作,把一条长龙舞得神采飞扬,看灯的人个个兴高采烈。“我们华夏子孙都把‘龙’看做是吉祥的化身,希望能以舞龙的方式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全家平安。
龙灯一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通常叫“圆灯”。“圆灯”那晚,也就是正月十五晚上,龙灯要进自己村子里的祠堂向本族告别。在悲壮的锣鼓声中,舞龙手们舞着龙灯跑步往前冲,跳过事先烧着的一堆大火齐喊三声:“送黄龙上西天!”随着黄龙在烟雾中“升天”,新年就在这种仪式中结束了。我们又默默盼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正月舞龙灯,谓之敬龙神,于以祈福,消灾。”龙舞古今广为流传。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这条“龙”就是清泰安康的守护神,保护着一方平安,每年的舞龙灯,也是为了将这份福气与平安分享给每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