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很纠结要不要再花一年时间复读一次,初考离北大差5分,这不是一个好结果,不过我也释然了。北大带给我的或坚持下的信心,或浅浅的使命感,亦或是小心翼翼地说出她的名字的忐忑却很美妙的感觉,我都不再奢望一遍了。那里不属于我,或许是属于天之骄子,属于精英,属于追逐梦想无怨无悔的英雄,却都离我远去了。这一点在我拿到她的专业课试题时就明白了。所以我失败了,但我仍旧选择挣扎——调剂。
直到看到她,认真了解了她后,我再一次产生了曾经报考北大时候的感觉——非她莫属。小而精,国际化,现代化,报考门槛不那么高,可以提前一批降档优惠,试题三选一,这些都是吸引我的原因。不再像一开始的北大,停留在历史书中,课堂上,别人口中的自带无限光环中,这不是我想要的。
北师大,这个在报考志愿、报考提前一批时候,心心念念的学校,再一次出现在了自己眼前,这一次才是真正的触手可及,拿到了复试资格,不难的复试题目,我知道要是认真准备的话,十有八九是可以过线的。在没有接触到上海科技的时候,我想我不再犹豫了。但是,时间已经变了,已经又过去4年。曾经要唯恐避之不及的计算机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梦想实现的工具,在得知如此符合我的一个学校,要我放弃转而去一个计算机一般般的学校,纵然是跨行,也是很不甘心的,
不禁唏嘘:时间真的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当初或者出现一个偶然:选择文科,自主招生过了,高考再多考20分,自己便不会学计算机,或许会去北师大,听从家里的安排,当一个高校教师,研究教育。可是,历史终究是不会如此让人假设,只会一直一直的push人们前行。
如今呢,似乎戏剧性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北师大没有临时改时间,如果回到学校没有去查上海科技大学,如果上海科技大学的招生公告没有那么详细,没准现在我就已经是北师大准研究生了。
可是,究竟是幸,或者不幸。
始终对家里的一些言行不一的看法耿耿于怀,就像当年的选择文理,选择学校,一方面鼓吹民主,另一方面,去“威逼利诱”,真正听到自己声音的却不多。有些事还是不要和家里说的好,突然很理解也很赞同翁壮壮的行为,何必心事谁人都知?
只是这次,我需要聆听自己的声音了。
当事情出现分歧时,有时候,并不是需要对方还分析一二三,这些自己又何尝不知呢?其实自己真正需要的只是,“做你喜欢的事就好了,想做就做啊,支持”,得到肯定,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会对别人造成很大的负担便好,至于之后的苦当然是由自己来受哦,后果也是由自己承担罢了。所以我很感激并珍惜这样的宽藉。
有些懂了“欲说还休”的辛弃疾,原来有些话真的不是说了就有人真正地听。
当有了复读的想法,我想我应该会坚定地走这条路的。毕竟,曾经就是靠着这样冥冥中的信念报考了第一学府,自己也不是那种只会说说的人。就当做gap year一年也未尝不可。这一年,不要再被动,积极联系上科大的老师,多阅读他们的论文,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加上上科大无需复习那4大科,我优先选择数值分析,我想,会取得一个好成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