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秋招中收到几个offer,如何选择,他很迷惑。
我说:"你征求下白老师的意见吧,他更专业。"
儿子说:"问白老师没用的。"
"哦?你和老师关系不是很好吗?"
"师兄师姐去XX企业,他说很好;考公务员,他说很好;回家乡县城事业编,他也说很好。他是真的认为不管在哪儿,只要努力,只要用心,都很好。"
儿子本硕在同一所大学,大学实行导师制,从大三开始,白老师就是他的导师。他老早就回家告我们,"白老师看我可亲了。"
研一时,我让孩子给老师带点我们本地特色酒,儿子反馈,"白老师可不高兴了,说他又不喝酒,带这干啥呢。"
白老师是个寡言的人,据说高兴地溢于言表的一次是"大师兄从美国回来,白老师请我们课题组所有人去吃饭"。那真是难得地喜形于色。
这位大师兄比儿子高了好多届,当时他们的研究方向和现在不同,大师兄敏感地建议白老师转向研究锂电池,事实证明,这个抉择是正确的。
白老师不会宣传,不出风头,他注定不会成为名教授,他的课题组也"门前冷落车马稀",选择他的学生不多。
他对他的学生很耐心,20年开始儿子几次因疫情滞留在家,我经常旁观他们开"组会",好几个小时,白老师讲自己的读书心得,每个学生轮着讲自己的论文进度,白老师挨着一个个点评。
他没有给学生推荐工作的资源,也不对学生的任何选择指手画脚。没听说他对哪一个学生疾言厉色过,他只是督促他们的工作进度,帮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改论文,生怕他们毕不了业。
白老师不是学界"大牛",但是有这样一位朴实厚重的师父,何尝不是小儿的幸事呢。
晴朗的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