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系统学习写作缘起于雪漠灵性创意写作班,要求是流出你自己,让心灵不受约束自由的流淌。什么叫流出自己?好几期课程之后才慢慢了解。但是至今未能完全实现自由的流淌。原因在于污染太多、历史包袱太重,我这样疑心重、腹黑又白痴、傲慢与自卑一体的玩意,要全然接受一种教法需要长时间的磨砺——铁棒磨成针的那种,心灵的皮太厚太粗糙了,不磨不行。写着写着,逐渐咂摸出点滋味,摸索着如何在一种境界(这个词用了脸红,不用表达不清)中,放出心中那个缩头缩尾、想革命又怕死的小老鼠。这个小老鼠某种意义上就是真实的自己,它眼睛骨碌转动,东张西望,鼻息咻咻,后爪蹬地,前爪虚扣地面随时拐弯或者后退。空气中的每一个分子的味道都被仔细甄别,每一次的震动都会导致它掉头就跑。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反复确认中,终于,这一刻所有的元素——色、身、香、味、触、法——被认为是安全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故事的原因。在故事中思考、模拟而不必真正亲身历练。
故事不仅仅是情节,故事不仅仅是某件发生的事情。故事是“人脑在某个具体语境下对事物的评估”(精神病学专家理查德瑞斯塔克语)。“正是语境赋予事物以意义,而意义是大脑出于本能所要寻求的对象。”
然鹅,故事与灵性写作的关系是什么?或者这么问灵性写作如何写出好故事?我其实最关心这个问题。灵性写作的基本方式是在空寂明朗中流淌出自己,空寂明朗的背景是超越具体语境的,这个时候如何又能对一个事物进行评估?还是说,超越任何一种语境的写作才能赋予事物无限的评估或意义?无限的意义只有心灵处于极度宁静的时,才能发现最“安全”的一个。
彼时我们如何流淌?心作用于眼,为眼识,为耳识,为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一而六,六而一。读者的感受从何而来?读者的根识与作者的六尘相遇,于是,一个写的走心,一个读的入神,心与神在这一刻相应了。没有作者的感官知觉,读者无法进入主人公的身体里,无法体会他的感觉。缺乏切入点,读者就找不到视角去观察、去评估、去体验作者的那个世界。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故事来自生活。一个好故事会让生活去模仿艺术。《三国演义》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战争指导书。故事随之演变成为我们探索自己及他人思维的一种手段,一场为将来做准备的盛装彩排。这个时候,真实与虚假的边界已然模糊,跟着做了,就成真;知而不行,则成纸上兵。我们不是活在这个故事里,就是那个故事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则是另外一个故事。
事实证明,故事,对我们的存在至关重要——甚至比手掌更重要——手不过是握紧东西,而故事则告诉我们该握紧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