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去世,终年41岁。
卡夫卡的死受到了德语文学圈内人士的关注和哀悼。6月4日的《布拉格报》刊登了勃罗德的感人悼词。其他的德语报纸则发表了冗长的讣告, 大约五百人出席了6月19日在布拉格德意志剧院礼堂举行的卡夫卡悼念会。
可是,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甚至只在卡夫卡的捷克同胞中来看, 卡夫卡的死几乎没人注意。例外还是会有的。一位叫斯坦尼斯拉夫·科斯特卡·诺依曼(Stanislav Kostka Neumann)的共产主义编辑在布拉格的《共产主义评论》(Communist Review)上写了一篇关于卡夫卡的文章。这位编辑曾经将卡夫卡的《司炉》翻译成捷克语。
还有三家捷克报纸发表了讣告。其中一篇讣告完全敷衍了事, 第二篇拼错了卡夫卡的名字。但第三篇则是密伦娜·耶森斯卡(卡夫卡的热恋情人)所作的告别辞,发表在1924年6月5日的保守杂志《国民文学》上。
这篇讣告弥补了其他讣告的缺陷:
弗兰茨·卡夫卡博士是一位德语作家, 生活在布拉格, 于前天在维也纳附近的克罗斯特新堡(Klosterneuberg)的基尔林疗养院去世。很少人知道他, 因为他是个独行者, 是个睿智的遁世者, 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却也害怕这个世界。
多年来, 他一直受肺病折磨, 却珍惜、纵容着自己的病, 即便在接受治疗时也是如此……疾病使他具有了一种细腻的感情, 几乎接近于奇迹; 他也因此有了一种精神上的纯洁, 毫不妥协, 几乎令人感到恐惧……他写出了现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这些作品揭露了赤裸裸的现实, 即便在种种象征的掩饰之下, 看起来也像是自然主义派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出了作者的冷嘲热讽和未卜先知, 似乎卡夫卡命中注定就要以这种盲目的清醒去看这个世界, 以至于让他难以承受, 终于走向了他的死亡。
卡夫卡被葬在了布拉格, 这在他的预料之中, 也是他所害怕的结局。布拉格这个“小母亲”的爪子直到最后还抓着他不放。他的墓地位于斯特拉斯尼斯公墓(Strasnice)的犹太区中, 现在已有五种语言写就的醒目标志, 指引着通往纪念卡夫卡的路。
即便到死, 卡夫卡也还是没有逃脱他的父母; 卡夫卡的父母和他葬在一起, 共用了墓穴和墓碑。
这个讽刺似乎很合适, 而且更奇怪的是, 在卡夫卡生活的这个城市, 虽然他的坟墓受到人们的礼待, 可他的作品却遭到查禁。而且理由还非常充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54885/8ec39736f3dd33f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