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诸葛丞相,也调教不出一个英明神武的蜀汉后主。高额补贴的刺激政策,也没能培育出一个健康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在国家财政补贴刺激下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如火如荼,一派欣欣向荣之像。殊不知,表面繁荣的背后,这场以政策驱动的造车运动,会如此的脆弱不堪。这场始于2009年的疯狂,于2019年正式踩下重重的刹车,刹车后面,是一众车企或悲情或茫然或幸灾乐祸的泯然众生相。“潮水退下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场近乎于拔苗助长的补贴大战,终了却将以一种难言的悲情落幕。
政策刺激下的狂欢
2010年6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请示》(财建[2010]41号),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启动的标志。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刺激效应,可以说,以此为标志,正式拉开了国内新能源造车势力狂欢的序幕。
得益于补贴政策的刺激,一时间,新能源汽车江湖泥沙俱下,有资金和技术储备的,踩在政策的肩膀上狂舞,一众山寨厂家也从中嗅到了商机,大量低端车型(甚至称不上车型),顶着新能源的光环,穿着皇帝的新装,堂而皇之的招摇过街。与之相呼应的,是电动汽车销量和保有量的大幅增长。据统计,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3年2.1万辆左右大幅增长至2018年的约120万辆,是2013年的约57倍,其保有量也达到了惊人的接近300万。
同一时期,对于车企的补贴金额已经累计达到了千亿级。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狂欢中,最大的胜者无疑是拿补贴拿到手软的一众车企。
然而,与所有的政策双反面影响一致。高额的新能源汽车补贴,自然也吸引了贪婪者。他们没有研发、没有技术,甚至没有厂房,随便套个壳子和架子,就敢拿出去当新能源汽车卖。不少投机分子通过投机倒把甚至违法犯罪,获得了大量的非法财富。同时,也有一部分具备资金和技术实力的车企,却因为目光短浅,只看重当前利益,心思不用到研发上,而是打起了钻政策漏洞的注意。最著名的,笔者认为应该是2016年被财政部曝光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意图骗补的案例了。
补贴退坡后的尴尬
经历了多年的襁褓式补贴,终于还是开出了“鹤顶红”。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和发改委四部门联合发布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9〕138号]、交通运输部等十二部门和单位关于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发文。这被认为补贴滑坡和转向的标志。
在补贴门槛提高的同时,补贴标准也出现了大幅下降。一时间,新能源汽车市场应声下挫。根据中汽协10月14日发布的9月中国汽车市场产销数据,虽然1-9月累计销售87.2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0.8%,但是当月销量已经三连降,7月份销量同比下降4.7%,8月份销量同比下降15.8%,9月份销量同比下降34.2%。其中,7月份更是近两年来首次下降。
单看纸面上数据,估计会有不少人认为因为补贴的滑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寒冬即将来临。把市场表现不佳的罪魁祸首归咎于补贴退坡。但是,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在国产新能源汽车销量遭遇滑铁卢之际,特斯拉在国内的销量却一路攀升。
我们可以从汽车市场整体下滑、燃油车降价促销力度大等方面,去为新能源汽车销量降低去开脱,然而,那些在近几年完全浑水摸鱼或者利用政策漏洞的车企真的是无辜的吗?更不用说还有通过欺骗手段套取国家补贴的行为。只怕真的是在退朝之后,连屁股都遮不住了。最终,高额的补贴也没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护主赵子龙,只怕是披着善良外衣的刘备更合适。
以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争取弯道超车的财政补贴政策,最终,大量的补贴资金却被处心积虑的装进了个人的口袋。壮大产业的梦想也就已然是个梦想了。当然,对于潜心研究新能源技术的车企来说,因为补贴的降低或取消,才是真的遇到寒冬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则不是,真正的剔除掉那些急功近利以及违规违法的所谓企业,这个行业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