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舍得》再度引发焦虑:中国式父母如何教育出最优秀的“鸡娃”?

《小舍得》再度引发焦虑:中国式父母如何教育出最优秀的“鸡娃”?

作者: 羿云天 | 来源:发表于2021-04-19 17:07 被阅读0次

    电视剧《小舍得》的开播,再次将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升学的无奈、校外补习班、再婚家庭、亲子关系等矛盾真实而又残酷地展现在国人尤其是国人父母面前,引发广泛热议。

    而与电视剧中三个身处不同教育方式家庭的孩子所折射的“鸡娃”们的讨论,更是成为网上关于该剧能否成为继《小别离》、《小欢喜》之后的爆款剧的最大看点。也再次通过三组不同的家庭,提出了一个常谈常新的中国家庭教育命题——

    究竟是选择应试教育还是快乐教育?让孩子成为普通人还是人上人?

    当一年一度的高考成为每年的高热话题,大学生究竟遍地都是,还是依然是天之骄子的讨论一波未平时,如今关于“小升初”乃至“中考”的话题又甚嚣尘上。

    各路专家统计的“中考”淘汰率高达50%的概率,一度让众多家长焦虑不已,如今《小舍得》又将矛盾聚焦“小升初”的“战争”,加上前几年不断提及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仿佛从孩子会走路,就开始了人生的百米冲刺加马拉松大赛。

    孩子们被逼上了应试教育的独木桥,家长们也成为陪读大军中有苦难言,却又必经苦难的唐僧,只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孩子顺利毕业了,父母方能完成人生大事可以歇一歇。

    伴随而生的“鸡娃”也成了网络时代的高频词汇。

    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与“鸡娃”相辅相成的则是:

    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

    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种类也很多,例如数学比较好的叫奥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两项兼具的叫英奥混血牛,等等。

    素鸡:鸡血级别的素质教育,比如钢琴、围棋、画画等各种才艺情商活动统统包含,还有延伸到马术、击剑、花样滑冰、冰球等更一对一的课程。

    在这些“娃”背后的则是各自焦虑的父母。而正如评论指出,电视剧《小舍得》或许可以成为一面镜子,给中国式父母提供一些思考:关于应该成为怎样的父母,以及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习惯性教育焦虑的社会来说,缺少的不是给孩子念学习紧箍咒,而是给父母松绑:不是我们告诉孩子如何舍得,而是孩子们教会我们究竟该怎么“舍”,如何“得”。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可是几乎每个中国式父母都想牢牢地抓住孩子,包括他们的时间、想法、校园生活点滴、老师的态度、身边的同学以及课后选择的各种补习兴趣班。

    然而,有一个关于电视剧的横向对比问题不得不说一句,同样聚焦中国家庭升学及孩子教育问题,被誉为“中国教育四重奏”之一的《小舍得》,相比前两部《小别离》、《小欢喜》在豆瓣的评分却是最低。

    这种距离爆款还有一步之遥的《小舍得》虽然有一个切中社会热点乃至教育痛点的热搜话题,但是单独把“小升初”作为中国式教育热点而夸大其父母的焦虑、补习班的弊端、优生名额的抢夺和贯穿其中的家庭矛盾和对待孩子的焦虑,在普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前提下,显然并不如何当下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

    虽然优质的初中资源依然稀缺,依然需要争夺,可是,过度地放大“小升初”的孩子的压力和父母的焦虑,显然有点过犹不及,甚至剧中展现的很多矛盾点有点牵强,重新组合的家庭关系矛盾和部分演员的过猛演技,也拉低了该剧的评分,成为“小系列”中评分最低的一部。

    而回归到“鸡娃”的命题和讨论,为什么前两部《小别离》和《小欢喜》更受欢迎和好评,就在于所展现的出国留学热和高考热才是国内教育的真正矛盾所在和所谓“多1分就干掉数百人”的教育升学“战争”。

    这样的“战争”才更容易引发中国式父母的焦虑,而这种自找的焦虑所折射的最大焦虑更在于:中年父母们无处安放的婚姻,造就没有幸福感的孩子;有钱难买老去后的体面生活,无法保障安度晚年的父母们总想养儿防老。

    而在这两种焦虑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层次却必然在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时时处处都上演的戏码——

    中国式家长养娃有两个基本的策略,一个是老鹰策略,就是养育“鸡娃”;另一个是鸽子策略,就是放养娃。

    在这两种策略的选择中,一开始所有的娃都是放养娃,当中间出现一个鸡娃的时候,他的收益是巨大的,但这样就会导致有更多的鸡娃出现,当所有的家长都是老鹰策略的时候,就没有人再敢去使用鸽子策略,也就是达到纳什平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

    纳什平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意思就是说,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任意一位参与者在其他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确定的情况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平衡。

    一个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平衡,当每个博弈者的平衡策略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与此同时,其他所有博弈者也遵循这样的策略。

    但当资源有限,尤其是优质资源稀缺的时候,之前的均衡很快又会被打破,因为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强化老鹰策略,甚至是战斗机策略,来获得微小的竞争优势,但边际效应递减,获得90分的投入是获得80分的10倍,获得95分的投入又是获得90分的10倍,获得97分的投入又是获得95分的10倍,最后学习就会变成有钱人的游戏,产生阶层固化,看看如今几年的高考状元就知道了。

    而一部分评论指出,如今国家为了避免此现象产生,就逐步实施取消学区房、私立摇号,这都是在教育上所做的努力,希望家长能够摆脱老鹰策略,让教育回归常态。

    但是正如电视剧中所展现的一样,对这些政策能起到的效果往往又是悲观多于乐观,不然就不会出现《小舍得》中蒋欣饰演的田雨岚逼着儿子在家人面前背诵圆周率到一千位,也不会出现投诉补习班老师、托关系争取优质名额等桥段。

    无论是“鸡娃”还是“牛娃”,娃娃只会越来越多,但是好高中,好大学永远是稀缺资源,无论是通过分数进大学还是通过其他的选拔标准进大学,只要有竞争,老鹰策略就一定是家长的首选,而不可能采用鸽子策略。

    这也是《小舍得》中三组家庭父母以及老人焦虑和左右为难的痛点。这已经不是套路什么样的父母生一个蛋希望孩子能飞得更高那么简单了。哪怕是父母再优秀,也依然会生出学渣;哪怕是父母再平庸,也会培养出学霸。但是,在如今的纳什平衡策略面前,这些小概率都已经通通失策了。

    所以,才会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理解“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在教育小孩这件事上,说永远比实践容易,归根结底,舍不舍得都不再重要,家庭教育其实讲究的是平等对待。而如何做到平等?就是家长不是家长,孩子却永远是孩子,这就要求家长保持一颗童心。

    如何平等对待?就要求做到同理心,一方面是家长同理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讲道理的机会;一方面也要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生活不止有眼前的快乐与痛苦,也有努力后的幸福和快乐。

    有舍才有得,才能得到更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舍得》再度引发焦虑:中国式父母如何教育出最优秀的“鸡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zi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