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越 M.2 的极限速率,PCIe 固态硬盘了解一下?
经常关注装机的小伙伴,肯定对于固态硬盘比较熟悉了,诸如 SATA 接口的固态硬盘以及 M.2 接口的固态硬盘常被使用。在硬盘的协议上,SATA / NVMe 也都是相当常见的,但在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方式——插卡式 AIC(All In card),即硬盘直接安装到主板的 PCIe 插槽中。
过去我在使用 M.2 插槽的固态硬盘时,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主板插槽不一定够用,旗舰级主板往往才会拥有 3 个插槽,大部分主板仍然集中在 1-2 个 M.2 插槽,但 PCIe 插槽却大量的闲置,插卡式显然能够有效利用闲置的插槽发挥余热。
特别是目前入手了 SONY A7R4 之后,我明显感到过去用于存储资料的 WD SN700 (500GB)已经容量告急了,而且照片的导入和导出也需要更大的带宽,亟需一个新的大容量固态硬盘来承担更高的存储需求。西部数据恰好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了一款 WD_BLACK AN1500 NVMe SSD AIC,非常契合我的需求。
这款硬盘共有三种容量可供选择,1TB、2TB 以及 4TB,差距主要表现在随机读取(IOPS)和随机写入(IOPS)两方面性能上。考虑到 SONY A7R4 每张照片 120MB,1000GB 大概能装入 8000 多张照片,基本上够用好几年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看看 PCIe 固态硬盘相比于 M.2 固态硬盘有什么突出之处。
二、WD_BLACK AN1500 NVMe SSD 的外观设计
首先,我们来看产品外观,包装的风格延续了 WD_BLACK 暗黑系的经典配色,正面印有产品的样图以及产品信息。打开产品的包装后,就可以看到 WD_BLACK AN1500 NVMe SSD 静静地躺在盒中。
这款 PCIe 固态硬盘采用了类显卡的造型,相比于普通的 M.2 固态硬盘要大了一些,三围为 176mm(长)× 72mm(宽)× 13mm(高),重量 0.21kg。硬盘外壳有一层全包裹的金属散热片,表面经过黑色喷漆,棱角分明的正面纹理还印下了 WD_BLACK AN1500 NVMe SSD RAID AIC 等字样。
硬盘的中框部分有一圈 RGB 灯带,从顶部一直延伸至右侧,这个区域刚好覆盖了人眼所能观察到的视角,配合着定制化的 RGB 灯效,从各种角度看过去都是相当绚丽的存在。
硬盘的背面比较平整,中部是一层散热栅栏状的压铸纹理,右侧则印有产品名称、序列号、安全认证等一系列信息,便于用户查看。
最后,在硬盘的底部是一个金手指 PCIe 3.0 X8 插脚,可以插在 PCIe 3.0 X8 的插槽上,硬盘也无需额外供电,简单高效。
硬盘的挡板也采用了类散热栅栏的造型,可以帮助内侧的硬盘实现被动散热,黑色的风格也比较容易契合主机尾部的造型。
三、WD_BLACK AN1500 NVMe SSD 的性能表现
1️⃣【产品安装】:看过了产品的外观之后,我们来说说硬盘的安装,因为 PCIe 插槽是可以向下兼容的,我的技嘉 Z390 Ultra 还有富余的 PCIe 3.0 X8 插槽,所以就留给它用了。
把 WD_BLACK AN1500 安装到主机上后,我们就点亮它看看性能表现,因为我也是第一次使用 PCIe 固态硬盘,还有点小激动。
2️⃣【硬件构成】:WD_BLACK AN1500 共有 1TB、2TB、4TB 三个版本,我上手的是 1TB 版本(实际 931GB)。通过 CrystalDiskinfo 软件查看基本信息,可以看到它的接口是 PCI-E X8,也插在了同样规格的 PCI-E 插槽上,传输标准为 NVMe Express 1.3,读写量 0GB,健康状态良好,还真是一个小鲜肉。
虽然 WD_BLACK AN1500 使用的是 PCIe Gen3 插脚,但通过内置的 RAID 0 组合模式带来接近 PCIe Gen4 性能体验,这是如何实现的呢?窍门在于它是由两块 500GB 容量的 SN730 NVMe 固态硬盘组建的 Raid 0 模式。数据并行操作会同时分散在每块硬盘中,可以将总线的带宽加倍,以此将读/写速度也加倍。
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自己去买来组装 Raid 不香吗?但是你需要考虑的是,单用 M.2 插槽,就要用俩。如果上 PCI-E 转接器,大概率是寨版,如果出现了售后问题就很麻烦。WD_BLACK AN1500 采用的是西部数据原厂的 3D NAND,品质肯定更有保障一些,质保也长达 5 年,可劲造。而且西部数据还为其配备了大面积的散热片,可以有效降低运行时的温度,提高效率。
3️⃣【理论读写测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WD_BLACK AN1500 的读写性能,测试环境如下图所示。
因为使用了 8 通道 PCIe Gen 3 技术,搭配 Raid 0 模式,理论上可以把顺序读取 / 写入速度高达 6500 MB/s / 4100 MB/s、随机读取/写入速率高达 760K IOPS / 690K IOPS,直逼 PCIe Gen 4 级别的性能,不要太爽。
▼ATTO 磁盘基准测试:最大写入速率为 4.55GB/s,最大读取速率为 6.23GB/s。
▼AS SSD Benchmark 测试:顺序读速为 5474.89MB/s,顺序写速为 4161.32MB/s。
▼CrystalDiskMark 测试:顺序读速为 6416.74MB/s,顺序写速为 4459.6MB/s,其中 RND4K Q32T16 随机读速为 3166.65MB/s,随机写速为 3084.58MB/s。
▼TxBENCH 测试:顺序读速为 6832.783MB/s,顺序写速为 4363.385MB/s。
▼HD Tune Pro 文件基准测试:我把文件长度设置为 50GB,可以看到 WD_BLACK AN1500 的固定 SLC 缓存为 13GB 左右,缓存外写入速度在 1900MB/s 左右。
▼PCMark 8 带宽:500.69MB/s
把上面几个数据进行了汇总计算后,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平均的读取速率为 6275.98MB/s,平均的写入速率为 4410.88MB/s,比较接近官方宣传的效果,PCIe 固态硬盘果然恐怖如斯,算是没法使用 PCIe Gen 4 的一种“曲线救国”吧。
4️⃣【实际读写性能测试】:因为 WD_BLACK AN1500 的读写性能已经远超主机装载的其他硬盘了,读写测试的上限就会出现瓶颈。为了提升实际读写性能测试,我只好用 Primo Ramdisk 将 20GB 的内存改成了虚拟磁盘,内存的读写速率是要远大于固态硬盘,可以充分展现这款固态硬盘的实际读写表现。
因为虚拟磁盘的容量有限,所以我就在虚拟磁盘和 WD_BLACK AN1500 之间用 FastCopy 拷贝了一个 17.7GB 的文件夹,可以看到数据的读取和写入分别在 4552MB/s 和 2700MB/s,速度还是相当可观。
5️⃣【软件配套】:西部数据还开发了一个 SSD DASHBOARD 软件,以此更好地实现对于旗下存储产品的管理适配,(下载地址:https://support.wdc.com/downloads.aspx?p=279&lang=cn)
这个软件界面很有意思,它有点类似于那种主板 BIOS 风格的交互界面,在『状态』界面可以看到当前硬盘的容量分布、读写速率、温度状况、健康时间、接口速度等重要内容。
『性能』界面则是当前设备的读写速率展示,同时还可以设置定期的 Windows TRIM,传统机械硬盘删除文件后会标记逻辑位置,便于后续存储数据覆盖。但 SSD 没有这种机制,主控会在垃圾回收(GC)时将无用数据当成有用数据来搬运,反复擦写就会大幅降低硬盘效率和寿命。TRIM 指令让操作系统可以告诉固态主控哪些数据块是不会再使用的,以此就能减少 SSD 的低效读写,提高寿命,目前 Trim 功能已经支持了 Raid 0 模式,建议大家针对固态硬盘都打开这项功能。
『工具』界面可以对 WD_BLACK AN1500 的固件进行更新,擦除硬盘数据、查看 S.M.A.R.T. 数据、克隆驱动器数据等操作。我觉得克隆驱动器这项功能真是深得我心,现在我电脑上百个软件,你让我重新装?一键克隆,利国利民!
『设置』界面主要是开机启动、语言设置、后台运行等一类基本设置,这里也肩负着软件的更新功能。
『灯效』界面是 WD_BLACK AN1500 值得夸的部分,首先是硬盘拥有多达 13 种可定制化 RGB LED灯效,包含了类似于 ARGB 的灯效,可以充分发挥 13 种 RGB 灯效。
更有意思的是,WD_BLACK AN1500 支持接入 Razer、ASUS、GIGABYTE、MSI 四家的灯效控制软件,我的主板是技嘉的,但机箱是雷蛇×包豪斯联名款,所以我就直接接入了 Razer Chroma RGB 套件。
在 Razer SYNAPSE 雷云的控制界面就可以看到 WD SSD 的模块了,可以选择打开幻彩互联功能,这样就能够实现同雷蛇×包豪斯机箱的联动。不过比较可惜的是,没能适配 ARGB 的波浪效果,只好选择光谱循环了。我还是更喜欢下面这种跑马灯,RGB 就是生产力和战斗力呀!
5️⃣【发热情况】:最后来说说 WD_BLACK AN1500 NVMe SSD 的发热情况,从红外线热成像仪的记录来看,硬盘本身的发热量不大,最高温度在 40℃ 左右,主要集中在散热马甲上,而 LED 灯带的部分仅仅 32.1℃,比较凉爽。
四、WD_BLACK AN1500 NVMe SSD 的场景体验
1️⃣【生产力】:前文我们提到过,选择这款固态硬盘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在入手了 SONY A7R4 后发现了电脑的性能瓶颈——硬盘,所以希望强化高速读写、大容量存储场景的需求。因为 WD_BLACK AN1500 本身就具有 1TB 的容量,可以存储大量的 RAW 文件原图,一张原图的容量 120MB,差不多能放 8000 张,当然我还会把这个盘符作为导出的区域,最大化的利用高速读写的优势。
首先我们来测试下照片的导出速度,100 张 RAW 格式原图(容量共计 11.4GB),使用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进行相机/镜头矫正、色调自动调节、畸变修正、亮度增加等一系列操作,最后按照长边 4000 像素,最大容量 4000k 的规格进行导出,只需要 10 分 43 秒,过去用机械硬盘动辄 15-20 分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接下来我们来测试一下视频的导出速度,12 段共计 29 分钟 28 秒的 1080P@50fps 视频素材(容量共计9.03GB),使用 Adobe Premiere Pro 2020 后期处理剪辑按照原规格导出,WD_BLACK AN1500 耗时 14 分 46 秒,想想当年本科的时候给班级里面用做一个 3 分钟宣传短片,起码渲染了半个小时,大人的时代真的变了。
2️⃣【游戏体验】:在影音方面,其实目前的视频码率很难突破到固态硬盘的性能瓶颈,即使是 8K 的片源码率也就几十 Mbps,但是对于游戏而言就不太一样了,特别是大场景的游戏载入。硬盘的读写性能就会显著关系到游戏载入时的速率,常规游戏的加载速度太快,都没能记录出有效差距。所以我选择了《地平线:黎明时分(Horizon:Zero Dawn)》的初始化过程作为对比,可以看到对比企业级的氦气机械硬盘(稳定读写 240-250MB/s),也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我们用了固态硬盘,不止希望它能够在游戏载入时提高效率,也期待它能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提高游戏的帧率。我通过《古墓丽影:暗影》以及《孤岛惊魂 5》两个内置测试软件的游戏,对比 10TB 企业级氦气机械硬盘,看看两款游戏在不同硬盘运行时的性能差异。
▼《古墓丽影:暗影》(3440×1440/最高画质):平均帧率提升 3fps,最高帧率提升 6fps,最低帧率提升 4fps。
▼《孤岛惊魂 5》(3440×1440/最高画质):平均帧率不变,最高帧率提升 3fps,最低帧率提升 2fps。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虽然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在读写速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对于游戏运行过程中的存储需求量并不是很大,能够带来一定的提升,但是幅度相对有限。因此我觉得这张 PCIe 卡最佳的适配场景就是留给专业的内容创作者,即使是 8K 的片源,数 GB 容量的照片,都能够高效地处理编辑,节省时间。对于他们而言,时间就是财富。
五、如何评价 WD_BLACK AN1500 NVMe SSD 这款产品?
经过本文的评测之后,我们来总结下 WD_BLACK AN1500 NVMe SSD 的使用体验。首先从【产品优势】上看,这套 PCIe 固态硬盘极大的解放了我本就有限的 M.2 端口,转而利用起了闲置的 PCIe 插槽,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是在读写速率上看,两块 SN730 组成的 Raid 0 模式直接推动了读写速率的翻倍,接近于 PCIe Gen 4 的速率。最后,在场景体验中,高速读写的 PCIe 硬盘在图片处理、视频剪辑等生产力场景中表现出色,极大的节省了宝贵的工作时间,可以为专业的内容创作者提升效能。
当然 WD_BLACK AN1500 NVMe SSD 还是有两点【值得改进】:首先,希望在对 Razer 雷云的灯效兼容性方面可以加入波浪的 ARGB 灯效,西部数据在硬件层面已经是完备了,期待软件层面的后续优化。其次是希望能够在游戏场景中强化体验,实际体验中游戏加载速率感知更强一些,但帧率方面提升相对有限。
分享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耐心观看,我是Geek研究僧,一枚爱好评测的研究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