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来仔细评测一下这个软件。软件分为「一起作业学生版」、「一起作业家长通」和「一起作业教师版」。本评测不追求客观中立第三方,讲一讲从教育学或心理学原理角度下的应用使用体验。主要从易用性(界面)、内容、趣味性与应用性、教育价值与局限来谈一谈。
一、易用性 3.5(满分5,下同)这个软件有三个版本,目标群体分类明确。其中学生版注册需教师给的班级码,只有家长版可以免注册使用部分功能,注册均需手机号,对于 iPad 使用者不友好。总体的界面感觉上,学生版加入了较多动画,家长版与教师版均只有实用界面。交互良好,各入口处对应相应功能明确。主要说说学生版。功能设置明确,完成作业,获得奖励,积累错误,反复练习。但若干按钮,如成长世界,点按后「该功能为开放」。希望能做好功能之后再上线。教师版出题,检测功能设置简单易用,值得赞扬。
二、内容 3。目前该软件能帮助中小学孩子练习语文,数学和英语。在教师版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版本英语教材设置作业,内容丰富,内容上,该软件对于中国传统英语教学中的听说有较好的训练,题目设置灵活多变,有跟读,有回答问题,有对话,也有纠音和评分。数学方面,练习内容,题目有一定的量,但答案大多只有正确答案,无解析。而且有些答案是错误的,长久不更新。这不利于学生自学。设置了错题本。从错误中学习自然是好事儿,但要适时温故以前的错题,而不是存进了错题集,之后再也没点进去看过。学生收到题目后进行答题。在英语使用中,部分引导语仍然是机械的机器合成语音,明显不同于正常人类的语音,这不利于学生进行听说学习,因为听说学习语言的本质是「学习音韵」,而这个一切始于「模仿音韵」,这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些错误的示范。语文方面,因为应用的物理限制,我们无法让孩子完成写字的练习。
学生规定时间内完成可以获得来自家长的「奖励豆」。这些奖励豆可以用来购买拓展课程和书,这有利于学生进行兴趣的自我提升。学生也可以做到同伴的完成情况,但是这样的平台却没有提供学生的交流渠道,当学生有疑难问题时不能向老师请教也不能像同伴请教,扼杀了学生「向同伴学习」的可能性。私以为,既然是「一起作业」那就需要用技术优势给学生们提供这样的平台与渠道,而不是希望他们又通过其他社交软件去交流学习心得或问题。
三、趣味性与应用性3。学生版的按钮与界面进行了趣味性的设计,虽有好的动画效果,但审美能力有限,学生版的拓展功能中有有趣的机器人设计小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兴趣。这是一个以「写作业」为核心功能的应用,自然不会给学生带来特别愉悦的体验,但是可以看出开放团队花了心思在拓展功能上,比如来自家长的奖励机制。学生更可以用应用内虚拟货币购买头饰皮肤等功能, 也可以购买书籍进行阅读。对于老师而言,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与批改的效率。目前来看,这样的平台是一个家校联动的作业平台,学习与联系相辅相成,内容比较多,学习方式相对灵活,但该应用可以作为部分科目的补充性作业,而不能完全取代现有的作业模式。
四、教育价值与局限 4。这样的应用定位可以是班级圈与课外学习平台,有着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应当不断完善现有的内容,更新题库。应该当开发班级圈的更多功能,让「向同伴学习」的重要学习渠道在一个应用内可以实现。目前功能开放尚在初级阶段,盈利方向未知。但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好应用。
其实,教育技术的推广是好事儿。但教育行业一直对技术的影响比较谨慎,理论研究界也是各执一词,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逐步吸纳一些教育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当中去。对于教育类应用,自有他的局限:不适合特定科目的特定教育练习(比如汉字的书写);应用的使用与监管问题(孩子自律性差与近视问题);设备的普及率问题(对于某些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我们在支持的同时也应该警惕这样的应用给我们带来的教育负担过重以及教育焦虑的问题。在这一类应用兴起之前,大多数学校都会有班级家长微信群,这固然是加强了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却也无形蔓延了教育焦虑的情绪,不要以为这很夸张,期末考试前,老师在家长群里发了一句安慰鼓励大家的话:明天就要考试啦,请家长们不要紧张,督促孩子学习。家长看见自然要抓得更紧,而可能这样的紧张可能是多余的。本来没那么紧张的备考,因为「不紧张的通知」而变得愈发紧张起来,焦虑的情绪就是这样蔓延开的。期末考试在没有微信的时代也是大事儿,大家都重视,学生自有紧张感,家长自会管得严。而如今「更紧密的联系」给孩子们的压力却是上涨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