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788170/7b09576da3d814b1.jpg)
你读过很多的书,走过无数的路,依然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好奇心——这就是“少女感”。
高中的时候,我大约估计过,高一高二两年长期泡在图书馆里,国内外文学书籍大约读了50本。这些度过的书到现在似乎并没有在我的脑海里留下太多的印象,却充实了那一个个平凡的午后时光,也撑起那个时候作为一个“伪文艺”女生的小自豪。中学时代读了很多的书,那个时候网购还没有兴起,零花钱也不多,书大多从图书馆借的,也有的从书店买来的。这个习惯随着转学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渐渐的被我丢失。大学去了,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反而没有认真地看过两本书了。买书的习惯倒是没有变,一直在买书,甚至有些书买来好几年了,塑封包装还没被拆掉,就搁置在书架上落灰了。大部分书籍的命运都一样——买来心情激动地翻了几页,就被雪藏,完整地读完?几乎不存在的。
这21天大概开启了我近十年来看书效率最高的一个阶段了,完成了三本书的阅读①博多·舍费尔《财务自由之路》②王潇《时间看得见》③苍术《教你如何摆脱菜鸟教师的标签》以及海峰老师《赢得欣赏》半本。并成功地码字5000左右。无论输出的是否有质量,读的书是否也有真正吸收,我想,在我迈出这一小步时候,已经走在路上了,那就随心走下去就好了。成长,时间看得见!
读了,读到了?
那天DISC公益课上,海峰老师说,我们要用“学到了”来替换“学了”。这里读书也是一样的理儿。以往读书我总是囫囵吞枣儿式的阅读,读完了,转身就忘了。甚至连大概的情节梗概都不记得,那读书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更是寥寥无几。这样的读书效果其实是很容易打消人的积极性的。而每天的输出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逼着我们去思考,更准确地来说,是把触动我们的东西和我们脑子里思考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知识重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吸收的过程。
遇见了一群可爱的人
这个读书打卡群里,有一大波人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宝妈。虽然我与你们大部分人素未谋面,只是每天一起读书,但你们给我的震撼还是很大的。首先我身边爱读书,有读书习惯的人不多,似乎她们的世界里什么事儿都比读书有意义的多。其次,当了妈妈更是宝贵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孩子,能够用来提升自己简直是凤毛菱角。我身边有个宝妈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就自己去报钢琴班,自己学好了,再来带娃,这样的姑娘我就特别佩服。而我们趁早这群里,也有特别多这样的宝妈,不断地看书学习,还不断的分享育儿,共同用科学的方法来育儿,而不是稀里糊涂的就看着孩子这么长大了。这里的人还有种精神,就是利他精神——乐于分享,共同成长。特别的棒!
把你知道的变成你做到的
潇洒姐的《时间看得见》早在我读书摘要中就写过,这真是一本实践性的工具书,教你如何使用效率手册。而效率手册又是一本教你拆解人生理想,一步步践行你的目标的工具。在备考的过去一段时间里,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读这本书,本来睡眼朦胧的我,读着读着就醒了。看着目标在向我招手,整个人无比激动,于是,开始摊开效率手册,规划我的一天。
“少女感“大概描述的是趁早星人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