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一部炙手可热而又细思恐极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
看完结局,顿时感觉冷汗直冒。表面上的结局似乎还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朱朝阳的父亲和后妈在水产厂的大火中丧身,但同样精通奥数的张永生伏法,而这三个经历了一个疯狂的暑假的孩子,却都幸存了下来。
孩子们活了下来,至少代表希望活了下来。
但是这样的结局又有着诸多不合理之处,朱朝阳现在礼堂参加开学典礼时,严良像一个鬼魂一般走进来又退了出去却毫无别人察觉,永远闲不下来的老张与大妈们跳起了广场舞,永远为儿子感到骄傲的周春红在听到儿子又得了第一的时候却显露出心事重重的样子……
当朱朝阳打开普普留给他的信,读到她没有把真相告诉严良,并劝他自己把真相说出来的时候,完全已经在明示,朱朝阳的妹妹在第三集的坠楼,根本不是意外坠楼,而是很有可能被朱朝阳推了下去——就像他的“镜像”奥数老师张东升对他的岳父母所做的一样。
单纯从名字来讲,“东升”和“朝阳”不是本来就是同一种现象吗?
顺着这个思路看去,严良、普普甚至老张最后都不可能活下来,而剧中所呈现的那个结局,不过是朱朝阳在完全洗白自己,“重新开始”以后,所编造的一个童话结局。
朱朝阳,才是最终的大BOSS,他借着杀人犯张东升的手,除掉了两个看似和他并肩作战却掌握着他不可告人秘密的“朋友”。而作为陪葬的,有他的父亲,他父亲的现任妻子王瑶,以及原本就身负重伤的老张。
而他的秘密,除了他内心隐秘的角落,再也无人知晓。
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中生,学习如此之好,智商如此之高,心思却又如此缜密歹毒,这真是一个让人细思恐极的结局。
越分析,越思考,越觉得这才真正接近“真相”。
而且这样的分析,是有原著小说《坏小孩》作为基础的。在那部阴暗到骨子里的小说里,朱朝阳就是这样的人物。
但我总觉得,一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则应视为两个不同的作品。就像讨论《三国演义》的时候,不应再以《三国志》作为旁证。
就像剧中反复提醒观众的,你到底愿意相信童话还是现实?
在资讯飞速爆炸的年代,北大高材生弑母,国科大学生的“恨国”言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相信现实再容易不过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去相信童话。
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曾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一样,可以看出,原著者紫金陈也深受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影响。
东野圭吾这样的作家,出现在日本,并不奇怪。日本文化里那种压抑到令人窒息、冷漠到疏落人性的基因,正是产生东野圭吾这样的文学的温床。
但我们中国,却并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文学。即使是充满血腥与杀戮的武侠小说,也充满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气与温情。
我们的文明基因里面,其实深深地植根着一种相信童话,热爱童话的基因。
因此,对于涉及三个性格鲜明,有着超出他们年龄成熟嗯孩子,我们为什么不放下成年人才有的精明与算计,去相信他们为着救一个全剧未曾露面的“欣欣”的性命,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而在这个暑假里,所经历的一个“历险记”和“奇遇记”?
我宁愿相信,他们都活了下来,朱朝阳做了一个能团结同学的“学霸”,严良当了一名惩恶扬善的警察,普普救了弟弟又重新回到了课堂……
可是,我们选择相信“傻白甜”,那这部电视剧的“教育意义”又在哪里呢?
让我们回到电视剧的标题上来。
对于一部悬疑剧来说,《隐秘的角落》真是一个绝好的标题,它代表人心中隐秘的角落里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我一直觉得这个题目应该有另外一层含义——朱朝阳、严良和普普这三个被成年人遗弃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成年人所忽视了的、所看不到的隐秘的角落里,无论是他们所见证的今天谋杀还是他们与杀人犯的斗智斗勇,都不曾为大人们所察觉。
如果周春红不把年幼的孩子一个人放在家,朱朝阳又怎会养成孤僻而孤独的性格,如果朱永平不是慑于妻子的嫉妒而放弃父亲的责任,他们的孩子又怎么会长成他们也理解不了的样子?
在这长达两个月的大冒险中,但凡家长们不那么忙,不那么粗心,不那么自信自己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孩子,他们又何尝不能发现蛛丝马迹呢?
因此,放弃那些腹黑和脑补的“真相”,多陪陪孩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