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岁以前。也需要时间管理。全家人有一致的标准,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对孩子生活安排以及注意事项,也有分门别类的清单,围绕吃、睡、玩。怎么发展肢体?来完成这个阶段的核查。有了这些清单方便其他抚养人做参考。
2,孩子都是配合父母的各项安排来完成活动。要使用好父母的权威,不能过期就作废了。孩子是通过外部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来判断自己行为是否正确。就这样不断的尝试,试错中慢慢的建立界限感和规则感。
3,在婴幼儿时期是父母权威的鼎盛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极高。这个时候如果有明确清晰的规则,并且温柔的坚持。很容易帮助孩子形成秩序感,2到4岁是孩子秩序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秩序感有着天然的需求。在有秩序感的环境当中,孩子会感到更安全。抓住孩子敏感期。帮助孩子学会规则,生活规范和日常礼仪。有利于孩子未来有自律的生活。
4,到了4到6岁,孩子的肌肉都有很好的发展,有能力完成更多的事情。学龄前的阶段是训练孩子有生活能力的黄金时期。给孩子设立简单易行的规则。再配上易效能的小工具。是训练的必要条件。在孩子活动的范围要放一些大型的时钟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购买手环手表,可佩戴的计时工具。比如说刷牙可以用沙漏
5,如果说0到3岁是基础阶段,那么4到6岁就是训练的阶段。合理安排练习时间。用计时工具对孩子每天生活的常规活动计时,并且进行反馈。先和孩子一起做记录让孩子把行为和时间联系起来。鼓励孩子和时间赛跑,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个过程最好有可视化的工具,比如制定表格。记录固定的行为,比如每天的刷牙,穿衣服、吃饭。在第一列记录这项活动花费的时间。如果能够比现在的时间更快,就可以得到小红花。如果更慢,也不要打击批评。把实际的时间记录下来。一周以后再邀请孩子一起讨论。对孩子一周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馈,孩子当众受到表扬,会更有动力。 再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总结会上的小惊喜。你又不在乎价钱多少,而是在于花样不同,孩子才会有新鲜感。如果长期使用物质奖励,也会消减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更多的是要在孩子的精神上,让他感受到这一份成就感。所以全家人在一起,对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尊重的反馈,会让孩子更有荣誉感。在这个时候再准备一些小礼物,会放大孩子这份美好的感觉。但好的行为获得反馈时。她会持续重复这些行为。来获得更多的认同。
6,谁在4到6岁这个阶段并不提倡,做了什么就奖励什么的这一种模式。但是适当的奖励一下,并无伤大雅。可以强化孩子的积极作用。4到6岁学龄前都在为小学打基础。真正的幼小衔接并非幼儿园毕业,而是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了。
7,根据孩子的兴趣,每天设置一个工作挑战,比如排球,跳绳。挑战自己的最高纪录。领导孩子回家,先完成这个的挑战。培养她每天回家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收拾自己的小书包。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些事情。父母要给他更多尝试和参与的机会。每天让他自己去完成这些事情,他会觉得自己会被当成人看待,会特别有成就感。
8,在4到6岁学龄前。完全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训练。孩子也适应了,和父母一起遵守规则约定规则的方式。父母的耐心和坚定,为孩子搭建了有序的生活。这样才能从容迈进学龄后的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