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两天,加了两位同学的妈妈,都为解决杜偏偏的事儿。
第一天呢,偏偏放学跟他爸告状,说他的同桌今天打了他两巴掌,回到家他俩又义愤填膺地告诉我。我联想到偏偏上周跟个鬼一样一身是墨的回来,他也说是同桌弄的,他偶尔也跟我说同桌欺负他,他都不敢还手,原因是打不过。我笑死了。童年有打有闹很正常,但这个两巴掌……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找同桌的妈妈微信沟通一下。
找人还是需要度的,我尽量温柔地措辞,都是同桌,都是八九岁的小男孩,又不是苦大仇深的仇人,而且我自知我家这位言语夸张,倒是同桌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千万不要搞得下不来台。于是整个儿是在轻松愉快中了解了事情始末。
交谈中我感觉到同桌妈妈是个非常明事理的妈妈,或者说,非常棒的妈妈。我在说两巴掌的时候她先是震惊,表示儿子性格一向温和,不像能做出这么过激行为的人,再让我安抚偏偏,她了解情况之后立马回复我。事实是杜偏偏的两巴掌纯属子虚乌有,就是被重重抡了一拳。同桌为主动动手打人道了歉,同桌妈妈也为造成这样的误会道歉。杜偏偏呢,我告诉他,明天依然和同桌是好朋友,并同时警告他,要是再无中生有扭曲事实,他同桌没打的两巴掌我会替他补上。
第二天,偏偏放学又主动跟他爸坦白了,说今天在学校犯了错,把许同学的语文书不小心撕烂了。还让我做好心理准备,班主任有可能会电联我。
我谢谢他了,简直不让我清净。我问他道歉没有,他说他太慌张了忘记道没道歉,我问他打算怎么做,他说明天带胶布去把同学的书一点一点粘好,并当面道歉。
还行,有态度。
接着,我又加了许同学的妈妈,语气也没得挑了,阐述事实,寻求原谅。这位妈妈回复的也是容她先问清楚情况。
不得不说现在的妈妈都好有素质啊,想起小时候在农村,三天两头就有外婆呀、奶奶呀、甚至妈妈闹到学校来,对着犯错的小朋友就开始破口大骂,骂得小朋友只会哇哇地哭,十天半个月都抬不起头来,有的甚至因此在小小的心灵上蒙上了一辈子的阴影。
杜偏偏在微信上道歉并承诺明天会替许同学粘好书,没多久他妈妈回复道,他们已经原谅偏偏了,书也已经自己粘好了,让偏偏下次别再这样啦。
一点感慨。绝大多事都可以在沟通中得到解决,小朋友也能在犯错中成长,为什么有的家长非得用最暴力的一种呢?那种暴力伤害的也不仅仅是别人的小朋友,对自家的小朋友来说,懦弱的愈加胆怯,嚣张的愈加跋扈,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性格上的伤害?搞不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