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零,因事去陈家河,返程时已是晚上六点。近两河口时,因目睹澧水岸边一老屋石墙,突然感觉到很熟悉,于是我将车停靠两河相汇的桥头路边,下车探究原因。
夕阳斜晖里,绿树掩映中的石墙木柱瓦房显得很暗淡。我想起来了那一带应该是高中一王姓同学家的位置。三十几年前王姓同学曾带着我及班上志趣相投的四五个同学到过他家里。现在,那个地方几乎全被钢筋水泥砖石结构的楼房替代,再难见往日的面貌了!
记得那年好像是1987年的秋天的一个假日,我们和王姓同学一起坐船走路,沿陈家河穿三漤子过潭口,一路领略山川美景,一路书生意气谈笑玩乐,至其家时已近午时。其父母见儿子同学相携至家,热情以迎,丰盛饭食招待,亲如己子。饭后活动却是早已安排好了的:驾小船至河下山峡的凉风洞的山边,上山砍柴。
时间好像是刚过中午不多时,我们带着备好的柴刀,由王姓同学撑篙,其弟执浆,顺水而下,穿两岸绝壁,至河右岸凉风洞几十米远的两山相夹塆壑处上山。其时秋阳中天高照,川峡景物甚明,白壁耀眼,青树满山。青春少年的我们,攀石抓枝,履险如夷,不久便在山上。我们按要求砍伐硬质柴木。这是一群地地道道的桑植土家儿郎,在家能做饭喂猪,出门能守牛耙地,上山伐木砍柴不在话下!再加上人多力量大,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柴木成堆。估计柴木积量已足,我们就一起集体休息;听着山壑中的林啸声,我们谈天说地。
王姓同学熟知本地土家历史,手指山上之山说,此山之上有一洞,叫腰鸡洞,乃桑植十八峒主之王氏峒主驻扎之地,古时曾防动乱时之乱兵劫掠,为保境安民立下过汗马功劳!我清楚地记得我这王姓同学当时骄傲的神色。
他又指着峡口处,说他家那块地方更了不得,那是明嘉靖年间桑植土司聚集土兵去江浙征倭的出发地!他说他们当地过年的习俗也因此而变!我记得我们当时一群人被他的叙述打动了。那是公元1553年的腊月(即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为非作歹,武力抢掠。其时滨海千里,同时告急,严重危及明朝国家安危。世宗皇帝下诏书征剿倭寇。诏书从慈利的江垭(即当时的九溪卫)传至桑植宣尉司署衙,限桑植及其他周边土兵于嘉靖三十四年三月三十日前务必到达沿海苏淞前线!
从桑植到苏淞沿海集合有五千多里路,当时行军交通不便,需三个月时间方能到达。为赶时间,土司将领致信桑植各峒,要求土民一律腊月二十八子时过年祭祖祭天,白天时人马汇集两河口!
1553年的腊月二十八天亮明时,桑植土家儿郎4500人聚集两河口,誓师出发,远离家乡,从此走上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平倭征伐!桑植土家儿郎长年生活于险恶山区,能吃苦耐劳,并且作战勇敢,在无数次的与凶残的倭寇的生死搏杀中,不知倒下了多少英魂,建立了无数的功勋,至今在江浙沿海一带都保留得有明朝廷所树"忠臣祠"石碑!
我记得我们一群青春的少年知及此事,皆激情豪迈,面向川峡,啸声以歌!
今日我再驻足川峡口处时,回眸两河口那曾似熟非熟的地方,当年土家儿郎出征时的情景犹在眼前!现在,我好像能看清四百多年前的那些头戴十五斤重的盔帽,身披三十斤重的铠甲,背负三十斤重的干粮,手执武器的土家儿郎的飒爽英姿!
如今几位同学,我能知道的情况是:仍在桑植做事工作的有我和另一位;有在吉首干行政的一位;有远在江浙谋生的一位;还有远在新疆发展的一位。我们这一群现代的土家儿郎,现在正在更宽广的地方发展,似乎也没有辱没世代以来土家前辈的志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