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W先生有3年多了。
当年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我第一次看到W先生。那时候在聚会上的人们分为一个个“小型团体”,三三两两各自聊着,大概是因为和其他人都不熟吧。而W先生这边,人数最多,说说笑笑的同时还时不时有好几个人点头如捣蒜,并且作出认真聆听状。
我看到我有两个熟悉的朋友也在里面,就一起加入了他们。这时候我才发现,这个团体里的核心人物就是W先生,而其他人都好似他的粉丝和信徒,听着他侃侃而谈。
刚坐下来2分钟,我心里觉得,这个人莫不是在装X吧?因为W先生给人的感觉就是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而按照我那普通的生活经验来看,这种人十有八九都是装X的。
于是我也“认真”聆听,期待能找到机会“压制”一下他的时候,我居然发现,自己都被他折服了......因为,他真的懂好多啊。
当认识W先生越久,就更认同了他拥有的庞大知识量,引经据典、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解释某种现象,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他有时随后说出的一些话,对我来说都是“知识点”,经常让我受益匪浅。
不知道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种人的存在?不是装X哦,而是真正的“知识大神”。
W先生是如何做到的?
我有一次实在忍不住好奇,就问了他这个问题,他是如何做到能拥有这样体量的知识,并且能融会贯通。我想学习他的方法,倒不是我也想做大神,而是觉得如果真能掌握一二,也会对我自己有极大的提升。
不过我得到的回答却是:其实没特别的方法,他只是有很大的阅读量而已。
听到这句话,我其实并不满意。的确,阅读量对于我们获取知识来说必不可少,我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数量的积累很难产生质的变化。
我曾看到过很接地气的一句话,正好可以形容阅读量对知识形成的重要性:假如你想上厕所,那也要喝足够多的水才行啊。
我那略显腹黑的直觉告诉我,他一定隐瞒了什么,于是我追问,看得多就行了?我身边很多人,每年都读几十本书,每天公众号、知乎刷各类文章,也没有像你一样啊。
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方法不对吧。W先生这么说到。
你看,果然另有隐情,我真是佩服自己的睿智,通过进一步提问探出了线索。于是,我又故意说到:“你也不知道人家的方法啊,怎么知道对不对?那你用的什么方法?让我来评判一下。”
W先生的“学习方法”到底是什么?
说到这里,W先生问了我第一个问题:“你说,当你看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时候,你的目标是什么?”
我说:“是因为我们想提升某个领域的知识。比如看书可以让我学习比较系统的理论,看文章可以让我看到别人的想法和实践。”不过最后我还是补充道,“当然,有时候看一些自媒体的文章,也是因为被标题吸引,或打发时间。”
“很好。”W先生继续问道,“那当你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看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你有没有带着实际问题?”
这个问题当时让我有些懵,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看啊,就是想看书和文章里怎么说,我能有所启发。
接着,他又继续问道:“那你怎么知道自己掌握了呢?”
我支支吾吾,心想那应该像古人一样,把所有内容都流利地背诵出来吗?
看到我这样的反应,W先生给我来了最后的致命一击,“既然那么迷茫,那就算碰到问题也不会知道如何把这些知识拿出来用。而且,当你听到和之前学过知识相反的言论时,也一定是手足无措的。”
你看,W先生依旧用他随口的几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从来都不简单,却能变得简单
和W先生的交谈,让我有所思考和启发。今天,我就将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总结成三个要点与你分享:
1. 数量是质量的基础,但数量不代表一切
我之前读到过一篇文章《我一年读500本书,你呢?》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在微信里搜索一下找来看。
相信我们身边一定有人引以为豪,我一年读了50多本书,平均一周一本;又有人说他一年读了100多本书,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读完一本书了。
每每听到这句话都会引起很多人的焦虑:我不看书,就代表了我要输。
作者就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比起追求掌握书中内容,许多人更在乎读书的数量,很少有人会思考“我的看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没错,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数量是关键,但一味追求“我看过了多少”,不如好好思考一下“我掌握了多少”。
2. 完美的笔记离“学以致用”还差重要一步
说到刚才的读书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我每次读书都会做笔记做导图,可以帮助我厘清书中的脉络,让自己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
的确,这样的做法已经超过了许多许多人。不过,做完笔记之后呢?做导图和笔记不代表学习就结束了。
“理解”到“学以致用”当中差了一个重要步骤——行动。
比如,我今年过年时,我就有了一个行动的想法,那就是将我之前几年对HR领域的学习、研究以及工作实践转化为一整套系列的小课程,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并结合HR的实际工作,分享给大家不一样的看法。
这就是我的行动,从过去自己默默学习和理解,到自己设计小课程,这就是我为学以致用所开展的行动。
“库伯学习圈”也告诉我们,我们的学习过程一定要经过从经验到思考,从思考到总结,从总结到运用的一系列过程。
“库伯学习圈”的相关内容我也会在我的HR小课程当中为大家介绍。
总之,行动——是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3. 寻找那些“相反意见”
好像年纪越大,我越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事情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很多事情正反都可以说通,关键看你信哪个。
举个例子来说,经济学家经常争论,要让市场自由发展,政府不该过多干预。然后他就能举出许多例子来正面。但也有人说,政府就应该干预,否则要出乱子,他也举了许多例子来正面。
你说,对于一个不懂经济学的人来说,该相信谁呢?
当我们身处一个领域,就会形成对该领域的认知,不知不觉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站队”。
我就在工作中亲眼见过一家公司,他们的管理者经常在内部争论,“客户是上帝”还是“产品为王”,公司应该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呢,还是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趋向于市场领先。其实这件事本身就没有正确答案,而是看公司如何取舍与选择。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睁开另一只闭着的眼睛”,看看事务的全貌。当我们站在知识的一端,不妨去看看,另一端长什么样子。
比如你要学经济学,那就看看亚当斯密与凯恩斯的不同见解;又例如你是一个HR,在学习尤里奇那些领先的HR理论的同时,也要看看拉姆查兰为什么之前说要“炸掉”人力资源部门。
找到两种相反的意见,尤其是这个领域代表了完全相反意见的领军人物,看看他们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学习某个领域的全貌,而不是片面的想法来局限自己的认知。
我也不指望自己能变成W先生这样的人,我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成为HR领域的“大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