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啊,你觉得我家孩子选什么专业比较好?老王啊,你觉得这份工作我该继续忍受下去吗?老王啊,你觉得哪款车比较适合我呢,给推荐一款呗.......
我们经常遇到很多这样的情景,与身边的人讨论自己的问题的场景。但是我想说的是“你的事情和我有毛线关系啊?”
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们懒得去思考这些个问题,才会去“求助”身边的人,就雷同于今天网络上的“伸手党”。然而,当身边的人“伸手”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的时候呢,大多数人都不会按这个建议去执行。画外音是“我的事情你不了解”。
为什么会这样矛盾呢?因为这件事情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当我们对于一件事有自己的想法后,再去问身边的朋友。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朋友的建议(或异议),“伸手”询问的本质往往夹着炫耀,以及对朋友认同的期待。而不是肤浅的“讨论问题”这个貌似谨慎的过程。
反向思考,对于讨论对象。最常见的情况下我们找自己每天接触的人来讨论问题,这样又有一个关于安全感的陷阱。例如同事,每天接触的时间可能比家人还要长,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和同事是同一类人”。然而很确定的情况就是,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可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不要认为物理距离近就能产生很好的共鸣。
例如,我最近开始学习英语,同事就觉得学英语至少要到6级才牛逼,现在还学来不及了吧。而关于“学英语”的观念在李笑来老师以及john老师的指导下,认为不是这样的,英语不需要学习,用就好了,用着用着就会了。什么4级,6级,对我来说就是不重要的。我只需要能阅读英语文章就好了,不懂的单词和词组语法就去查嘛,现在搜索引擎这么发达的年代,是吧。
再譬如,我们看电影完全不需要自己达到徐克,陈凯歌的思维高度才去看电影,我们开车完全不需要有赛车手的技术才上马路,而且现在如果你想真正赛一场车,到广东肇庆赛车场,200元就可以体验一次职业的赛道。
回到正题,同事(朋友)找人相互讨论问题的场景。其实,很少有人做到去体验另外一个人的处境和情感的;另外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去深层次的分析朋友的问题,大多数只是敷衍,更别说深层次换位思考了。再如果对方给出一个TA个人觉得很好的建议时候,我们又会有各种理由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合理化。
实际上我们都有过这种“耍流氓”的行为。
大部分时候我们想要的或许只是朋友的分享,而非讨论过程。给我结果就好,最好是对我有利益的。
最后,如果你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好多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争得面红耳赤,看上去似乎非常在乎和了解问题。实际上这些举动的出发点却是寻求更多的认同,并不是讨论问题本身。
前面说的不要经常找身边的讨论问题,那么同样的,血缘关系也并不能代表思考模式相同,所以亲人也无法帮你做100%的决定。那么我们到底该找谁讨论事情呢?
最好的对象是我们自己,也只能是自己。凡事反问三个问题就好?
1,什么重要?
2,什么更重要?
3,什么最重要?
比如孩子填什么专业。首先,这是孩子选择的事,不是父母帮忙选择。我们给的只是能些许的建议,或者完全不需要给建议。因为我们的建议都是出于我们这代人的思维模式的产出结果,而孩子们面对的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是截然不同的,这个时代不变的就是在快速的变化着,我们完全没能力干涉他们的选择。专业什么最重要,无非是个人爱好,先天优势和未来社会的需求空间。比较好这三点,再做选择就好。
只要认认真真的思考好什么最重要,所有的事情都会有明确的方向。如果还是不行,那就是你的思考深度和思考时间不够,只能说明你懒!
但,别人真的没办法帮你做决定,毕竟是你自己的事情。
现在好多幼儿园都在教导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大人这反而还不好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