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易效能207杭州班“爱一起”
207- 21-王成 90%的家长都没有避开奖惩的误区。

207- 21-王成 90%的家长都没有避开奖惩的误区。

作者: 樊缑王成207宁波21组 | 来源:发表于2018-08-20 14:10 被阅读6次

    今天我们重点来讨论一下,奖励孩子时要当心德西效应设下的陷阱。

    平台上经常会收到很多焦虑的家长提问:熊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熊孩子就喜欢恶作剧屡教不改,熊孩子学点什么都坚持不下来,这样的烦恼做父母的太熟悉了。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热心的“过来人”向你支招:“小红花”是个好东西,特别灵验。

    小步菌最近听说了一件事情,有一位叫熙熙的小朋友,她可是典型的吃饭困难户,上了饭桌东瞅瞅西看看,一顿饭吃一个小时都吃不完,时不时地还闹着要妈妈喂。于是啊,熙熙妈妈灵机一动,便玩起了“集赞”的小活动,如果熙熙能好好地吃完一顿饭就可以在日历上贴上一个小红花,集满十个红花就能换一个熙熙最爱的可爱多啦。

    这招一出,熙熙果然像是换了一个人,每餐都吃得又快又多,天天到日历上去看,离可爱多还差几个小红花。妈妈为此开心不已,既能让孩子好好吃饭,又可以控制吃冰激凌的总量,真是完美。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最常用到的方法就是“奖”和“惩”,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大家都知道惩罚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造成各种负面影响。现在常说赏识教育,各种形式的奖励作为强化孩子正面行为的有效工具,被很多家长和老师所钟爱。

    但是, 教育是一项细水长流的艰巨事业,只着眼于一时的有效很可能就会忽视孩子长期的成长。对于是否应该用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成长,这件事其实一直以来争议很多。

    在几十年前,教育和心理学领域普遍是支持使用奖励的,不过,从70年代开始,以德西为代表的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开始质疑奖励的有效性,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接着,又有一群以卡莫·瑞恩为代表的年轻心理学家站起来反对。两边打了很多年口水战,最后的结果,不是年轻人推翻了老权威,而是老权威捍卫了自己的地位,以一篇对过去三十年128项实验研究进行审慎的调查将争议从此一锤定音。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看德西的理论,以及他们的争议。

    内在动力和外部激励

    首先要说一下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这两个概念。

    通俗地讲,内在动力是指做这事情就是为了这件事情本身,而外在动力是为了获取除了这件事之外的好处。例如,如果一个孩子读书,是因为自己喜欢,享受阅读的乐趣,那就是内在动力;如果读书是为了妈妈可以奖励一顿大餐,那么这是外在动力在起作用。

    大家当然都希望孩子做各种好事都是从内在动力出发的,因为这样的行为更加的持久和稳定。不过孩子在小的时候是需要各种兴趣是需要培养的,所以刚开始都需要给予外部的刺激,在外部刺激的引导下逐渐产生内在动力。那所有人首先能想到的外部刺激,就是奖励了。

    小步研究员图片.jpg

    根据德西等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外部激励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动力,还会对其起到明显地削弱作用。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外部激励,不仅限于我们常说的物质奖励,比如考完试后承诺兑现的变形金刚或者完成家务后赚到的五块钱,还包括了小红花、小奖状等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奖励。甚至有一部分的口头夸奖,如果带有很强的控制性,例如“我们家宝宝最乖了,我知道你一定可以爬过去的”,也会削弱内在动力。

    德西效应及相关实验

    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了一批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进行的第一阶段,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未设置奖励选项;进入第二阶段,学生被分为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道难题,便可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对照组的学生仍像原来般解题,不进行奖励;进入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经调研,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有奖励组的学生愿意花费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也就是说有奖励组学生对解题的兴趣反而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学生在进入第三阶段后,却仍然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其他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实验,譬如Mark Lepper主持的学龄前儿童画画的实验:本次实验的礼物并非金钱,而是漂亮的“好孩子奖励”卡片。告知孩子们,若想得到该奖励,需用彩笔画画6分钟即可。最后孩子们画完6分钟,“好孩子奖励”卡片则被挂到墙上的“荣誉榜”。诸如此类的情景是否让人觉得如出一辙。

    而另外两组的测试学生都没有预先告知有奖励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奖励。实验后,一组评判者来评估画的创造性,结果第一组学生的画的质量比第二组和第三组普遍要低。而且,几周之后观察这三组学生,第一组期待奖励的学生,用彩笔的频率比他们以前要低得多,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们的用笔频率少一半。

    后来很多相关的实验都得出了一样的结论,当人们正在做一件对他来说有一定乐趣的事情的时候,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特别喜欢的一件事,如果你不断夸奖或者奖励,反而会让孩子不喜欢做了。有一个与德西效应有关的轶事,一群孩子老去一个老人家附近打闹,吵得老人无法休息,怎么劝阻都不奏效。后来,这位老人想了个主意,告诉孩子们他很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且承诺他们每来一次会给他们1块钱。过了几天,变成了五毛钱,又过了几天,就不给了。这群孩子拿不到奖励,渐渐地都不来了。

    看看,外部激励对内在动机的削弱有多么强大!一件孩子们本来纯粹以热爱为目的去做的事情,就这样被奖励毁了。

    对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就应该用外部奖励了吗?

    但是,大家就会说了,我们主要是想用奖励来鼓励孩子做那些不太愿意做的事情呀!比如从小开始的如厕训练、自主吃饭,到后来的阅读、写作业、学习数学这样让人头疼的科目或者限制孩子做某些不好的行为,等等。

    确实,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外部激励对人们不感兴趣的事情,有微弱的激励效应(但各种实验证明,这种效应并不明显,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效果。我们一定能举出身边很多的个例,来说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但是也会有很多的反例。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一开始还有点效果,逐渐的效果越来越弱,甚至在某个点开始产生反作用。在科学的实验下,这种方法的效果在统计上几乎是中性的。

    事实上,德西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即使让孩子完成“无聊的”、“没有内在兴趣”的任务时,依然不要用采用外部奖励,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你无法判断孩子是否会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内在的兴趣,而使用外部的奖励,几乎就损坏了这种转变发生的可能性。

    比如,不管是吃饭、阅读还是数学,你怎么能肯定孩子一定不会喜欢这件事呢?或者说,你一定是希望孩子逐渐真的喜欢这些事情,从而摆脱任何外在的激励,对吧?如果是这样,采用外部激励,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那种让你先给一段时间小红花,等孩子自己习惯了或者喜欢了以后再撤销,但我们其实很难把握这个度,到底什么时候应该停止。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选择一些更加安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自主性是形成内在动机的关键

    既然外部激励会削弱孩子做事情内在的动力,那么你一定会问,如果孩子就是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怎么能激发呢?其实有很多其他方法被证明了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内在动力。德西就提供了一个最明显有效的方法:“给予自主性”。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解决孩子积极性问题的方法,背后的原理全部都是这个“自主性”。你要是掌握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例如,德西推荐了一个三步法来解决怎么让孩子投入到没兴趣做的事情上:

    第一步,坦诚地承认这件事情确实无聊、或者看起来没意思。

    第二步,和孩子聊聊做这件事长期的意义。

    第三步,在具体怎么完成这件事情上,尽可能地给孩子一些自主权。

    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小朋友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与其搞一个小红花板,或者承诺一个大玩具,不如跟孩子这样聊天:

    “我知道你觉得每天要看半个小时书很费劲,不如看动画片那么简单轻松,但是你要知道,读书能给你更多的知识,而且书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当你读多了,会发现他们能带领你去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呢!这样吧,咱们约定一下,这半个小时内,你要看什么书,你完全自己决定!(或者我们可以每个月去书店一次,你可以自由挑选任何你喜欢的书,怎么样?或者你来挑选一个你喜欢的阅读灯/椅子?或者你来定每次读多长时间等等)”

    这种自主性产生的动力是非常强大的,最终我们希望孩子获得自主的掌控感,并且在自主的掌控感中、以及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认同感逐渐把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变成感兴趣的事情。

    我们在小步的企鹅图中讨论家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合作时,其实就已经提供了很多方法来刺激孩子的自主性,比如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和孩子一起找解决方案、甚至是开家庭会议或者尽可能地给孩子两个选择等,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都是激发孩子的自主性。

    外在奖励完全不能用吗?

    其实并不是的。实验证明,当这种奖励是惊喜的时候,对孩子而言,是没有负面作用的。比如,如果你某一天突然带回一个小汽车,告诉孩子,这是由于之前他这个月每天吃饭时间比一个月以前缩短了很多,这对孩子就是一个正面的鼓励。

    但是,如果这是一个预先告知的奖励,“你要是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一个小汽车”,或者让孩子可以预测到的奖励,比如你连续给孩子这样的激励让孩子产生只要吃饭吃得好就有小汽车,那就走回老路子了,对孩子的内在动机有害而无利。

    面对各种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判断的标准就是灵不灵,按照某种方法做了孩子依然不听话,那么这种方法就没用,这是我听到过最多的家长反馈了。但是,教育孩子并不是为孩子寻找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外在奖励方法的流行,最根本的原因莫过于立竿见影的有效。

    可见,在教育中,要抗拒那些短视的做法,是需要定力的。愿我们都能成为为孩子二十年后而不是二十秒后的样子负责任的家长。

    207- 21-王成 90%的家长都没有避开奖惩的误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7- 21-王成 90%的家长都没有避开奖惩的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fl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