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娃写了个亚裔在美国生活不易的故事,读给我听。事先说了没代入自己,只是随手写的。但老母亲还是听了一会儿就听不下去了。文章涉及一些悲惨的故事,虽然没放开了渲染,也够惨的。烦躁充满了老母亲的内心,脱口而出:“我不想听这种悲惨的东西。我从小到大都不喜欢听悲惨的事。我压根不想接触这种事。”
娃:我这几天看到了不少亚裔在美国生活不易的事,觉得挺难过的,写文是要疗愈自己啊。
我(厌恶地):老把生活老想得这么痛苦干吗?我从来就尽量想开心的事,让我觉得生活很幸福。我没遇到过什么悲惨的事,也不想知道悲惨的事。
我娃(笑):我没觉得痛苦啊!我写的时候一点也没有痛苦的心情啊!我写得很轻松啊!
我(厌烦地):可你写的全是痛苦的事,一种把人物逼到绝境的思维!
我娃(愤怒地):我这样写文就是很疗愈自己啊!这些难过我跟同学也不好说,只好写出来啊!我创造出来虚拟的人物来承受痛苦,这样我自己就不用承受这些痛苦了啊!
我(忽然发现娃说得很有道理):呃。。。。酱紫啊。。。。也有道理哈。我发现,我就是不想让你把未来想得痛苦。。。。可能你也改变不了你的想法,但你可以用这种方式排解。
我娃(白眼):是啊。你真不是个好的分享者。
我:我发现,我可以知道悲惨的事,但特别讨厌知道细节。比如,可以听说,有人打孩子,但真的不能知道怎么打的细节,生理不适。我还发现,有些信息看了让我害怕,比如知乎上一些关于健康的。
我娃:我也是。。。。真的不能知道细节,真的也害怕看那些知乎上健康不良的人。。。
我:所以少看这些吧。
我娃(开始看甄嬛传):。。。。。
我不喜欢娃想悲惨的事,总是企图以各种办法要求娃不要想悲惨的事。可是人脑不是水龙头,想开冷水开冷水,想开热水开热水。
还可能,我想幸福的事觉得幸福,而我娃写点悲惨的事,反而让她觉得自己幸福呢。
关心则乱,就是害怕孩子痛苦,太着急了,不但没起正面作用,反而起了负作用。幸亏我娃现在强大了,可以愤怒地当场反击我。但内心可能还是留下了不被接受的痛苦吧。
复盘一下,刚才应该以平常心,实话实说与娃交流。应该这样说:
我说:那啥,真悲惨啊,我从小就怕听、也极力逃避听悲惨的事。
我娃就会说:我没觉得痛苦啊!我写的时候一点也没有痛苦的心情啊!我写得很轻松啊!
我:为什么自己可以不痛苦呢?不是说只有先代入自己、感动自己,才能写出来么?(这是真好奇)
我娃会说:我创造出来虚拟的人物来承受痛苦,这样我自己就不用承受这些痛苦了啊!
后面就可以说这段了:
我:我发现,我可以知道悲惨的事,但特别讨厌知道细节。比如,可以听说,有人打孩子,但真的不能知道怎么打的细节,生理不适。我还发现,有些信息看了让我害怕,比如知乎上一些关于健康的。
我娃:我也是。。。。真的不能知道细节,真的也害怕看那些知乎上健康不良的人。。。
我:所以少看这些负面的吧。
最后一句话,才是我想说的。
总结一下,想说的可以说,想引导的可以引导,但一定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在说自己的道理、建议之前,一定要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保持好奇心,要不带评判地问问她,这么想、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充分探讨了她的想法和理由后,再说下一步。很多时候,这时问题(比如家长的不满)就自然解决了,根本不需要下一步了。
保持好奇心,不带评判地同孩子交流,这是一位咨询师朋友告诉我的。知易行难啊。
好吧,Tomorrow is another day了,重新走起~~~~明早跟娃说一下,老母亲还是愿意分享的,哪怕是悲惨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