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结构看世界:洞悉本质的思考艺术》
问题1.整体来说这个本书说了什么?
作者借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认识观的观点:物质决定人的意识;事物本身具有结构,人通过找到物质的结构认识事物并进行思考和呈现。不过人的思考结构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偏差,本书将通过结构力“理解、重构、呈现”的方法循环运用改善这种偏差,让我们可以从结构的视角更全面、清晰的看待和认知事物,有效改善思考质量。
或简单的概括:怎么样够结构性的认知、理解、重构、呈现事物。
问题2.作者都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透过结构看世界:洞悉本质的思考艺术》本书从结构上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理念篇。重点介绍结构思考力的原理、理论依据和模型。解释了事物(客体的结构),人对事物的认识方法及其缺陷,因为人的思考结构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偏差,所以需要不断的减少这种偏差,而结构力思考模型能够帮我们实现。
第二部分:方法篇。结构思考力的三层次模型。
理解:隐性思维显性化。(察觉自己和他人的思考结构的存在,然后评估这这思考结构是否符合现在的客观环境);
重构:显现思维结构化。(当现有的思维结构不能符合客观环境时,我们需要针对眼前的问题或决策重构一个合适的思考结构);
呈现:结构思维形象化。(当我们已经重构出新的思考结构时,需要运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现有的思考结构,从而更直观的让自己和对方理解)
第三部分:应用篇。主要应用是有结构的表达、分析问题及会议达成共识。在有方案的时候想清楚说明白;在没方案的时候找到方案并说明白;帮助团队找到方案并给出说明。
问题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比较认可的是作者这种从客体、主体和呈现从整体角度来理解结构性表达,这种整体性能够让读者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作者即提供了理论有讲诉了如何驱动方法,就像即提供了CPU驱动能力,又提供了其运转的方法。读者去理解并学习和习惯这种方法,这一点非常的好,类似电脑的CPU功能,想一个驱动器一样驱动人去思考,而不是像储存器一样储存一些知识。(每个人底层的思维即是驱动力,能够驱动你思维的变化,而作者类似提供了一个这样的驱动器)。
作者本书的结构非常的好,而且配有图解,这会让读者轻松很多。全书的架构是一体的,是一个总体,分为不同的模块解读而已,所以读者应该即要看懂细节,也要了解细节对于整体的意义。
当然这本书的局限在于行动,因为思维比较抽象;只是提供了一个CPU,至于你如何驱动,还是需要你自己去理解和培养。比如你知道的事物的结构性,那么你如何去分析和了解事物的结构性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本书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观、认知心理学心理认知过程、鬼谷子等理论作为基础,所有这写理论拥有的局限作者同样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这相对于大多数书籍来说已经非常的完美了,因为目前这些方法和理论相对来讲是已经非常完善了。
问题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培养和提高对事物(客体)的认知、理解、思考和呈现能力。自我审视并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结构性思维能力。培养自己善思(分析)、善写、善讲的能力;想要更聪明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心智。鬼谷子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之者,则不不见;以天下之耳而听之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理念篇:“透过结构看世界”的三个要素:具体事物(自然客体) 、思维能力(主体)、思考方式(思维工具)
1.通过结构更容易把握本质。
“结构论”决定了事物的性质。结构使事物成为一个有机体。(系统)为大无外为小无内。这种结构不仅存在与客体之中,同时也会存在于社会及人的思维之中。但结构改变的时候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先确定研究对象然后切分成各个要素去分析研究,去量化比较、质性分析等) 。
因为结构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所以认识事物需要看透其结构。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物质决定意识):讲认识事物的途径是实践“通过实践产生感性任认知,然后进行思考上升到理性认知,然后又回到实践中,反复循环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发展的规律,并指导我们改造世界”。
事物有哪些结构?
辩证法“一分为二”的结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一体,都是可以分的;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化,一切事物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斗争性为事物的同一性创造条件,。
同时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结构优先效应”在信息呈现环节中,有结构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记忆和传承,因此结构的信息被优先选择。结构优先效应:词优先效应、客体优先效应、结构优先和字母优先效应等。
2.思考结构与客观事物存在偏差。
哲学:揭示物质世界与主观时间之间的本质联系,认为人们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由此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并改造客观世界。
心理学:思维行成的机制。即大脑是如何反应事物的,人心理产生的机理与过程的。哲学与心理学都涉及人思维的本质和规律,这其中有一个核心问题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和认知心理)思考结构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认知是人脑产生的感觉在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储存、回复和使用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看作一系列的连续阶段的心理加工过程,即认为大脑加工信息的方式是系列或者窜行的;研究的范围包括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等。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
a.人们的知觉是受外界信息的刺激积累起来的,没有外界信息的刺激便不会感知世界。b.人们对外界信息的刺激是能供的,不能被动的接受这些刺激,而是能够主动的探求外界的信息,并把外界的信心自上而下、自下而下多次反复加工,从而行程思想、意识、观念等,并储存在大脑“信息库”之中,形成记忆。
c.人脑经过多次认知,会行成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某种刺激结构,者种刺激的组合即为认知模式或者心智模式。心智模式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直觉的图形是什么,并将之与其它模式区分开来,常表现为把所直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相应范畴,并加以命名。
d.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是复杂的、反复进行的,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交织在一起的,能够把对一组现象的了解,推到另一组现象的了解。解决问题(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甚至是思维活动的一个最普遍形式。行为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与思考结构的形成:
层次网络模型(纵向概念的模型):概念是以节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各类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他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网落。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水平也越高。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层储存,即在每一层的概念的节点上,只储存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层各概念工有的特征则储存与上一层的概念节点上。
激活扩散模型(横向的概念模型):放弃了概念的结构层次,而是以语义联系或相似性将概念联系起来。概念之间通过共同的特征数量形成联系,互相之间共同特征越多,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
思考结构的缺陷:
心智模式:我们心中关于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式思维、已有的知识局限。
心智模式的基本观点:心智模式的结构:行程过程和对外界信息刺激做出的反应,做出判断、决定的过程。心智模式存在欠缺: a.固化与头脑中的“图像”、(经验、观念、知识、价值观等)一般是事物的共性,当外界的信息(个性)刺激人们头脑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是进行演绎的推理,是用已经有的结论推到出个别事物的结论,而个别事物是千差万别的,都具有其特殊性,因为其推论出的结论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甚至很大偏差。
b.固化头脑中的“图像”本身有偏差,即人们拿来比较事物的“标准”是本身有条件的,就用有条件的“标准”衡量出现在眼前的事物时,自然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
c.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假象。
d.客观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运动是事物的基本属性,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用固定的认识去判断发展的事物,怎么能不出现偏差呢?
思考结构常扭曲我们所见:
a.思考结构是隐性的,往往很难被察觉到。我们需要可以的去觉察,显性化我们的思考结构,才能发现我们到底是通过哪些视角来看待世界的。
b.思考结构往往不健全、不完整的。(偏见和主观意识)
c.思考结构很难改变,一旦行成就非常依赖,有意识和理性的干预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察觉并改善自身思考结构的科学思维。(1)培养意识:养成优化思考结构的习惯。改变观念、学习新知识、换位思考(不同的视角)、
(2)掌握方法:结构思考力三层次模型。
理解:隐性思维显性化。(察觉自己和他人的思考结构的存在,然后评估这这思考结构是否符合现在的客观环境)
重构:显现思维结构化。(当现有的思维结构不能符合客观环境时,我们需要针对眼前的问题或决策重构一个合适的思考结构)
呈现:结构思维形象化。(当我们已经重构出新的思考结构时,需要运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现有的思考结构,从而更直观的让自己和对方理解)
方法篇:结构思考力三层次模型解析。
理解:隐性思维显性化。(审视内在的思考结构,识别概括技术的三个步骤)
识别——识别信息中的事由、理由及结论。(确认哪个是观点哪个是结论/找出支持结论的理由)
判断——找出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
概括——一句话概括主题。
重构:显现思维结构化。
树立正确的理念:全局看局部、现象看本质、未来看现在、验证逻辑思维(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核心)思维方法:论:结论先行、证:以上统下(有结论、有理由、结论和理由相联系)、类:归类分组(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比:逻辑递进(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顺序)。
呈现:结构思维形象化。
“结构罗盘”;
“配”关系:明确要素之间的关系。整理流程的流动模式(线性图、流程图、循环图、关联图)动态变化的作用模式(冲突的对立关系、合力关系、平衡关系、阻碍关系)要点清晰的关系模式(并列关系、重叠关系、包含关系、分割关系、比较模式(各种各样的统计图))。
“得”图示:根据关系选择匹配的图示。
“上”包装:(简化、类比、引用、整合)
应用篇:透过结构看表达、透过结构看问题、透过结构看共识。
透过结构看表达(有方案时想清楚,说明白):
理解:首先要描述现在的问题及初步的解决方案。(5W2H分析法)
重构:基于表达目标,通过主题、纵向结构、横向结构三个方面完成想表达的内容结构构思。重构的过程论证类比。(确定目标、设计序言、设定主题)
呈现:在运用“结构罗盘”的基础上,重点从PPT呈现角度,探讨方案的形象化表达和呈现。
透过结构看问题(没方案时,找到方案并说明白):
理解:首先要明确问题的现状和期望,并找到适当的问题切入点建立假设。
重构:根据假设问题进行分解,并通过数据收集等方式对假设进行验证。
呈现:选择合适的方式输出问题的结果。
透过结构看共识(帮助团队找出方案并给出说明):
理解:让每个人的观点结构清晰。
重构:将所有人的观点重新分类梳理。
呈现:视觉化效果呈现及成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