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032061/b7540da6b59926bf.jpg)
一、盛唐前期的诗人
盛唐(712-761)最早跨入盛唐的诗人有:张九龄、张说、贺知章、王鸿。
1、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西)人。宰相诗人。
年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第,为校书郎(教书修订)。后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开元十一年(723年),被任为中书舍人(传召书)。后张说罢相,张九龄受累外迁。开元十九年(731年),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以中书侍郎为相。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因张九龄触怒唐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幕僚)。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请求还乡,卒。
刚正不阿,在位期间提拔贤能。与陈子昂有过接触,小其18岁,继承了陈子昂诗歌改革精神。
诗歌追求:雅正素淡、洗尽铅华。以兴寄为主,托物言志,沉郁感人。
代表作:《感遇》12首,《杂诗》5首。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处处不难看见人。就像《诗经·采莲》“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里面都在写莲叶和鱼,人在哪里?看鱼和莲叶的就是人。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翻译: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眺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是一首清淡类诗歌。中国古代评论诗歌,都是感觉类品诗品文,不像西方那种批评哲理类的评论。
2、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宰相诗人,德才兼备,名重一时,历任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曾任宰相,封燕国公。张九龄、贺知章、王湾都受到他的提携和赏识。张说在应制诗之外,作品比较质朴。一些巡边、送别诗作直抒胸臆,表达爱国情怀,慷慨悲壮。《邺都引》,《巡边在河北作》等。
《邺都引》张说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娥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见,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32061/2a3e9f7d4a2f1c96.jpg)
3、贺知章(659-744)字季真,浙江萧山人。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萧山)人。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与李白、李适之等称“饮中八仙”。
代表作:《回乡偶书》《咏柳》。
贺知章的诗作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从容不迫,淡而有味。他的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反映和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情、人性,写出了人类所共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种情感。
《回乡偶书》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王湾(693年-751年),号为德,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成名早,唐玄宗先天年间(约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王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托雁捎个信: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