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同一个反应机器,总在接收着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每时每刻,我们的体内都在产生许许多多的反应。我们会产生一些不自觉的反应,比如身体颤抖、说话欲言又止;我们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比如恐惧、愤怒、想要逃离;我们还会在头脑中产生各种念头,比如计划、推理、反思自己;我们更会采取一些主动的行动,去解决问题……于是,人们总是处在这样一个先接收信息、然后内部产生反应、最后驱动自身行动的循环之中。
但,这个循环像一个自动运行的程序。当我们还没在头脑中意识到自己接受到了什么信息的时候,身体就已经产生某些反应了,比如恐惧、回避、厌恶、被一瞬间击中、突然想要亲近、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我们总是在有了这些反应过后,才会倒回去觉察发生了什么事情;当头脑识别出发生什么事情之后,一方面要忍着身体的自动反应,另一方面要用高级的理智去回应外界状况,这是人们大多数时候的状态,而且理智往往都能有效地控制情绪和身体反应
于是,前一部分,即情绪的部分人们往往是无法控制的,而后一部分,即理智的部分才是人们能够自主掌控的空间。情绪的部分可以探索的东西太多,就不在这里写了。这里主要说一下理智。
事实上,人的理智并不总是那么的可控,它有时也会失灵。一种情况是理智被绕过,直接从接受信息到了产生行动,比如不自觉地骂人。这时候,情绪出现了但并没有被意识到,理智又被绕过了,如同整个循环短路一般。另一种情况是理智的缺席,一个人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但却没办法采取行动,被卡在了情绪之中。无论是哪一种,心理学常规的做法总是去增强一个人的理智,调动理智的功能,去疏通整个回路。
在某种意义上,理智是与情感相对的存在,表现为各种逻辑、思维的运作,比如数学中的数学思维。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讲道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智。如此,理智如同一种客观性的东西,表达出来就是各种逻辑、思维、道理、结论等等。不过,对我而言,也许对很多人也一样,要先去认识到自己有什么样的不合理的思维和想法,然后通过调整这些思维和想法来调整自己(即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教育中、生活中人们常见的讲道理),也许还是显得有些过于繁琐、生硬——人们也并不总是在运用思考和理智去行动的。
我更想用这样一种轻盈的表述——打开一点空间。也就是,在你接收到的信息、内部产生的反应,和你要对外界做出的回应之间,打开一点空间。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身体的反应和情绪,我们很难控制,它总是在我们的内部发生了。我们要做的是回应外界,而在你接收反应和产生回应的这个场域,就是你能够拥有一点点自由的空间。我们不再在这个空间里去放置各种理智和思维,而是去看到这个空间,去打开这个空间。如此,你能意识到,你在这个空间里是自由的,虽然你产生了一些反应,但你可以决定如何去回应它们、回应外界。别人如何对你,跟你如何回应之间也是有空间的——你能打开这个空间吗?
这时候,我们并没有去运用僵硬的理智,而是直接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如何回应的自由。哪怕这个自由的空间很小很小,但只要看到了它,我们的精神就会得到一点点久违的松绑。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是可以掌控自己的,自己不是完全受制于外界的。这个空间也许会让人感到一丝孤独,但它也是自由的开始。
生活中,人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都倒给他人,让他人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但它们无论如何都只你自己世界里的东西,因此,外界的回应对我们而言似乎总是不合预期。但,奇迹的是,一旦我们不再渴望外界有完完全全的回应、不再渴望他人能理解自己的时候,我们反而可以自由地表达了——因为我们明白,自己撕开了与外界缠绕着的丝丝缕缕,打开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孤独但却自由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