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语言敏感性、眼光精准性以及故事讲述者的特殊智力测量后,或许作者最需要的就是走火入魔般的强迫症了。
对小说家来说,天性喜欢走极端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作为艺术家来说没什么不好的),他严于律己,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心有不满,并竭尽所能去完善自我、改善世界。
如果能加以控制,让小说家受到鞭策,适当的心理创伤也是有益的。比如,童年时期由自己导致的一场致命事故,至今仍耿耿于怀、自责不已;感觉自己总也无法赢得父母的欢心;因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本族有好勇斗狠的风气或是在乡下长大,或是父母身有残疾,或是对自己的外貌自惭形秽,这些都是好兆头。
我们经常会发现,小说家们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童年时期就学会了烦恼时求助于自己的幻想或是求助于小说以及某些作家的言辞慰藉,而不是向身边的人求助。这并不是说小说家身边有一两个相信他的才能和作品的亲人就没什么帮助。
从根本上来说,小说家和诗人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一般来说,小说家要是赢了的话,会比诗人赢得漂亮。
写一首好诗需要几天或一周时间,写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也差不多这样,但写一部长篇小说也许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所有的作家都需要赞美和作品的发表才能茁壮成长,作为作家,小说家做的是长线巨额投资,但还不一定能得到回报。
作家的成功带来的不仅仅是赞誉、作品的发表或是金钱:这些能让他更加自信。
让我们更密切地审视小说家必须遵循的创作过程。
首先,认真的小说家几乎不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气呵成,从开头写到结尾,在中断后快速地进行修改,然后卖掉他的书。
他要展开的想法太大,里面包含太多不可控因素——太多人物,作家不仅要创造每个人物,还必须弄清楚每个人物(如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搞清楚别具一格的人),然后还必须将其真实地展现出来;故事里还包含太多的场景、太多的动作,作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每个场景和动作中。
由于就整体结构——节奏、重点等而言,作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小说可能会陷入困境。
我认为,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去写一部有分量的长篇小说了。你埋头写作,然后将其搁置一段时间,再接着写,再搁置起来,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写得越来越多,突然有一天,你通读全文,并且如你所见,没有一点错误(可是在出版的那一刻,你却在印刷本上发现一千处错误)。
但通常情况下,要写出一部真正的小说,慢慢烘焙这个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小说家艺术创作过程的本质决定了成功不可一蹴而就。
如果想成为小说家的年轻人不被任何事情所驱使、所鞭策,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小说家。
走火入魔般的强迫症既能成事又能坏事。
1.语言表达是有潜力的小说家的一项标志,但有些优秀的小说家不具有这种能力,相反,有些相当愚钝的小说家却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力。
2.作家要眼光精准、见解独到,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3.至于小说家的特殊智力,你要问问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
4.现在来说说走火入魔般的强迫症。
我如此强调强制性的重要性,是因为我不会让任何人手无寸铁地走进小说家的竞技场。在一项无法用实践证明的活动中,可以用许多方法取得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