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司徒老师育儿观(微信对话录整理)

司徒老师育儿观(微信对话录整理)

作者: 记录日子的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1-25 11:46 被阅读101次

    3到6岁,我们首先做了个坚壁清野的决定:

    1、绝对控制零食。

    尽量不买零食,外面收到的零食也要上交。饭前只有一种零食:山楂片,而且分片提供。

    这样做首先避免了零食的分神分心,其次避免了食品工业的洪流,最后,保证了正餐的胃口。最重要是,有原则,习惯不受诱惑。

    2、绝对不玩儿手机,ipad,并且不开电视台电视,所有的视频都是播放光碟,而且每次最多两集,到时候要自己关,如果自己关了,奖励一枚山楂片。

    3、学会看时间,起床到睡觉,有时间表;1天15个活动,有时间段,回看钟表指针,然后就可以约定共同时间,比如,什么时候结束、开始;到几点几分干嘛,5分钟有多长,20分钟有多长,到了时间,说到做到,把“时间感”培养起来。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

    4、整理内务,自己的物品和空间自己打理;

    先是床铺,到了4岁,大娃有了自己的新床,有了自己的书桌,专用抽屉,然后是衣柜。然后是自己的书包、画册、展区,最后是练琴区、写字区。这些都要自己管理起来。先从玩具开会学习分类,然后用到物品上,空间里。这个会周期性失控一阵,然后借机会升级改造。最近又到了失控和改造的时机了,新春大扫除。

    5、自由画画,部署在法脉中

    最先开始的动手是天然的涂鸦,这个活动一直保持到现在,绝不上任何美术班,也不教授任何技巧,也不规定任何标准,也不提供任何建议,提供画具,约定画画时段,在此时段内和空间里,任意妄为,结果照单全收。

    所有的后果,必须整理:成品,爸爸收藏;半成品,留待加工;原材料,收好分类待用;垃圾,清除之。

    凡是作品,都要写上日期和签名,然后郑重其事地收编在“画册”中,每一个时期,把所有作品铺在地上,自己选择10幅,装框在家里的走道小画廊上做展览,邀请小朋友来参观,自己做讲解。

    从两岁开始就抱着到处看画展,几乎没有去过什么游乐园、电影院(除了幼儿园安排的外),去的都是美术馆可怜的娃。

    两岁到六岁期间,走遍了广州、北京、上海的各种级别的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博院、广东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等,其中广东美术馆和广州艺博院去的最多,糊里糊涂地被迫看了许多展览。

    其中连续五六轮家里前辈的主题展作为主人翁去参加,认知来龙去脉,然后在三岁半时郑重地向叔公司徒乃钟敬茶拜师,开始知道自己是有“师父(master)”的,而不仅仅有“老师( teacher)”。师父还有师父的师父的师父·······

    但是这个法脉,一贯提倡的是孩子画画不要教、不能教、不必教,尽量画就是。但要尽早学习知识和诗文,并练习毛笔字,把画画热情保持到大龄,认知世界到了一定时候,才开始正式学画,而且学画也不是从“中国画”的各种画谱开始,而是从写生开始。写生和观察自然与内心的方法,不局限任何流派,无问西东。

    这大概是要到小学以后的事情了,我会加上一条,要学完立体几何后,才开始正式写生吧。

    6、尽早开始钢琴课。

    大娃是4岁开始学奥尔夫音乐,差两个月5岁是,被领去上钢琴课。

    上钢琴课前,游戏性的音乐热身课上了将近一年,这个过程中,领导带着,也被课堂熏染了一阵子,对后来的读谱、节拍等起步台阶没有什么困难(我说的是领导哦)。

    上钢琴课前先选老师,我们幸运地有蒋老师这位刚好住在小区的老太太,老路子,学琴70年,教学50年,完全按照200年/100年/50年前的钢琴套路来。并且不怒自威,眼睛不揉沙子,严格和慈祥地辅导孩子。

    我们“四不一没有”的学琴宗旨,跟这个刚好完全匹配。

    于是,钢琴课成为全家每周、每天的“龙骨”,一天两到三次练琴,每周六下午雷打不动地上课,回来复习、预习、练习,面对斜坡,一步步地渐进,每天进步一点点。

    学琴的细节很多,之前也交流过。主要强调的是,孩子成长期,必须有根“龙骨”。我们家的“龙骨”,选择了钢琴。

    而且是全家同学模式。这是远比“陪练”更为激进的方式。但事实上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家庭系统的共同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啊。

    7、“计划-反馈法”和“问题解决学”。

    有了钢琴课,就可以伺机导入这两个了。

    要有目标,有路线图,有进程,有成效,有反馈,有升级。

    大娃上钢琴课前一个月,就开始有了张自己的“表”,以周为单位,安排每天的例行活动。在执行了几个月后,开始在表上建立每周的“三个愿望”,并每周回顾完成情况,刷新新表。

    这个活动当形成习惯后,就成为自己的事情,对事态有个前瞻性的轮廓性的预期,然后知道自己进展到哪一步,这个只要开始了,就会慢慢清晰化。

    以后逐渐形成自我设定目标、自我决策的能力,这是获得“自由”的关键。德鲁克说,“管理是一门自由的艺术”。自由是自己努力而来的,不是“争取”来的,不是“抗争”而来的,也不是“赐予”的。

    钢琴课是个长长的斜坡,长到可以走一辈子。斜坡的意味是每下一步都会遇到问题,无论什么水平。

    把问题作为常态,并作为进展的阶梯看待,这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快乐课堂,但问题获得解决后,自然很愉悦。

    解决问题需要方法,步骤,这些方法步骤在最开始的时候用来解决最简单的问题,比如打拍子和完成一个小段练习,以后解决大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这些步骤,逐渐习惯了,不断发展就好。

    每三个月左右就会遇到一个难关,这个难关的克服,会带来新的高度的进展,同时也会看到被挡在关外的许多同学。可以检讨自己是通过什么方式过关的,此后继续发扬光大。

    最后,以问题为乐。问题就是发展的良机。

    8,有了上述的内容,那么根据时间和条件的可能性,可以让娃多点接触和尝试。而那些内容,基本上可以“放养”,把握好边界就行。

    去年比好好的新增科目是书法,小学前最好能够书法上路,因为上了小学,估计很难有这样的机缘和时段有效启动了。

    之前有朋友告诫过我书法的几个弊端,比如写字会慢,因为要照顾笔法笔韵等;比如认字会出现混乱,因为一个字的书法体和繁简体变体等太多;比如认知会陷入古文内容的桎梏,不容易很好地阅读和表达(说人话)等。经过这几个月的尝试,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规避的。

    而书法除了让双手得到艺术化的解放外,还进入了一个既熟悉有陌生的文化空间,写字虽然是自由的,但却是有章法和有语法的,绝不可能乱来。跟弹琴有点像,而且也是需要童子功的。

    科技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容易和便宜,并且越来越快地被淘汰。所以现在我们市面上流行的东西,到了娃长大几年后,都会是古董,没啥好追的。要追,就追本质,追那些经得起时间洗练的东西。

    所以,硬科目,现在就锁定两样:

    1、《千字文》通背;然后通识认字;然后通讲;最后,通写。千字文历代名家大作很多,自己写出来。

    2、“乘法口诀”。

    “九九表”其实是中国人很厉害的一个东西,相关文章不少,结论就是,赶紧背下来再说。

    我们家的“九九表”,要背到“19X19”,就是围棋盘的纵横线数。其实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是两位数的乘法心算轻而易举,其次,这个361大数背后,还有许多有趣的学问在等着我们。

    其余都根据情况来,比如围棋、舞蹈、网络英语课等。

    3-6岁,其实就是习惯、基本模式、基本原则的奠定。

    知识性趣味性的东西适可而止为好,关键是生活和学习以及待人接物的模式建立起来,习惯建立起来就好。如果建立这些模式的梁柱,是经得起考验的题材,那么可持续性就有底了,后面还有许多艰难的路。

    最后,最激进的一点:爸妈做同学。

    各位想想,上述内容,其实多好啊!

    自己小时候缺失了,许多时候也没机会补上,现在跟个文盲娃一起,傻乎乎地点点滴滴地开始,没有任何负担,也没啥压力,如果有点时间空间,干嘛不参与到学习的队列中呢?

    一两年下来,只要同步保持,效果非常可观,然后再结合自己半生的各种机灵和老底,反复给自己清底、建顶、铺路,一个“再世为人”般的新生就这样发生了。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们家的学习计划,代号“人参果”。

    算下来,也就是个追剧的时间、打游戏的时间、玩儿手机的时间而已。

    咱家的教育原则:家庭环境第一;社区社群环境第二;学校制式教育环境第三。

    学校环境就那样,好不到哪里,选对范围,也差不到哪里。但不能做寄托,无论你选择多么好的学校环境,都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希望越大,失望必然越大。让它成为一个兜底因素即可,尤其不要把希望、问题和怨气都扔给学校,它们承担不了,也改变不了。最后只会增加自己的郁闷,而且主张“反社会情绪”。

    社区社群非常重要,择邻而居,交友投分,积极创建好的学习圈和群,避免跟瞎混的孩子圈为伍。我们家每个周日晚上都轮流在几个钢琴娃家里开音乐沙龙,这些共同学习的孩子的时间和关注点都被这些活动占据了,那么被乱七八糟事情打扰的时间空间就很有限了。

    现在翻转课堂这么方便,只要择善固执,注意力和精力都在这些环境里,就有机会自然屏蔽那些不良干扰。

    最后,家庭环境第一,如果父母只会要求孩子,而自己没有行为出来,做不到自己要求的事情,那么怎么让孩子信服呢?小的时候还可以吼一吼,估计到了七八岁就哄不动了。叛逆期现在都来得很早,越吼估计越反叛,而且还会有许多招数对抗,不像我们小时候,最多就是个离家出走一会儿。

    我们现在刚刚幸免于3-6岁的阶段,正在面对6-9岁阶段。这也是一个超级难关。必须设计新的系统以对待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司徒老师育儿观(微信对话录整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tv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