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书院 在 浙省 南门外,当 湖山之间。
弘治初,参政 周君近仁 因 废寺之址 而 改为之。
庙貌规制 略如 学宫,延 孔氏 之裔yì 以奉 祀sì事。
近年 以来,有司 相继 缉jī理,地益 以胜。
然亦 止为 游观之所,而 讲诵之道 未 备也。
嘉靖乙酉。侍shi御 潘君景哲 奉命 来巡。
宪xiàn度丕pī肃,文风聿yù新,既简 乡闱,
收 一省之贤,而 上之 南宫矣,
又以 遗才之 不能尽取 为憾,思 有以 大成之。
乃 增修 书院,益广 楼居斋舍 为 三十六楹yíng;
具其 器用,置zhì 赡shàn田 若干顷qǐng;
揭 白鹿 之规,抡lún彦 选俊,肄yì习 其间,
以倡 列郡 之士,而以 属之 提学佥qiān事 万君 汝信。
汝信曰:“是固 潮之 责也。”藩fān臬niè 诸君 咸赞 厥jué成,
使 知事 严纲 董 其役,知府 陈力、推官 陈篪chí辈 相协。
经理 阅月 逾yú旬,工讫qì事举,乃来 请言,以记 其事。
惟我 皇明,自 国都 至于 郡邑,
咸建 庙学,群士 之秀,专官 列职 而 教育之。
其于 学校 之制,可谓 详 且 备矣。
而 名区 胜地,往往 复有 书院 之设,何 哉?
所以 匡翼 夫 学校之 不逮也。
夫 三代 之学,皆 所以 明 人伦,今之 学宫 皆以 “明伦”名堂,
则其 所以 立学 者,固 未尝 非 三代 意也。
然自 科举之 业盛,士皆 驰骛wù于 记诵辞章,
而 功利 得丧,分惑 其心,
于是 师之 所教,弟子 之所 学者,遂 不复知 有 明伦 之意矣。
怀 世道 之忧者,思 挽而 复之,卒亦 未知 所措 其力。
譬之 兵事,当 玩弛 偷惰 之余,则必 选将 阅伍,更其 号令 旌jīng旗,
悬 非格 之赏,以倡 敢勇,然后 士气 可得 而 振也。
今 书院 之设,固亦 此类 也欤?
士之 来集 于此者,其必 相与 思之曰:
“既 进我 于 学校矣,而复 优我 于是,何为 乎?
宁 独以 精 吾之 举业 而已 乎?
便 吾之 进取 而已 乎?
则 学校之中,未尝 不可以 精吾 之业。
而 进取 之心,自吾 所 汲汲,非 有待于 人之 从而 趋之也。
是必 有 进于 是者 矣。是 固期 我以 古圣贤 之学也。”
古圣贤 之学,明伦 而已。
尧舜 之相 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斯 明伦 之学矣。
道心 也者,率性 之谓 也,人心 则 伪矣。
不杂于 人伪,率是 道心 而 发之于 用也,
以言 其情,则为 喜怒哀乐;
以言 其事,则为 中节 之和,为 三千三百 经曲 之礼;
以言其伦lún,则为 父子 之亲,君臣 之义,夫妇 之别,
长幼 之序,朋友 之信,而 三才 之道 尽此矣。
舜使契xiè 为司徒 以教 天下者,教之 以此 也。
是固 天下 古今圣愚 之所 同具,其或 未焉者,物欲 蔽之。
非 其中 之所 有不备,而 假求之 于 外者也。
是固 所谓 不虑 而知,其 良知也;不学 而能,其 良能也。
孩提 之意,无不知 爱其 亲者也。
孔子 之圣,则曰 所求乎 子以 事父,未能 也。
是 明伦 之学,孩提 之童 亦无 不能,
而 及其 至也,虽 圣人 有所 不能 尽也。
人伦 明于 上,小民 亲于 下,家齐国治 而 天下 平矣。
是故 明伦 之外 无学矣。
外此 而 学者,谓之 异端;
非此 而 论者,谓之 邪说;
假此 而 行者,谓之 伯术;
饰此 而 言者,谓之 文辞;
背此 而 驰者,谓之功利之徒,乱世之政。
虽 今之 举业,必 自此 而 精之,而谓 不愧于 敷奏明试;
虽 今之 仕进,必 由此 而 施之,而后 无忝tiǎn于 行义达道。
斯固 国家建道 之 初意,
诸君 缉jī 书院 以兴 多士 之 盛心也,故为 多士 诵之。
译文 笔记 :
万松书院在浙江省南门外湖山之间。
弘治初期,(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年号,使用年代为1488年至1505年,前后共18年。)
参政 周近仁 借着废旧的寺庙而进行改造成书院。
寺庙外观规模略像学宫,延续了孔氏后代从事祭祀之事。
近些年来,经官府相继修葺完善,这地方越来越有名声,但也只不过是把这个地方当为旅游参观之地,而用来讲学诵读的条件却还没有具备。
嘉靖乙酉年,(嘉靖1525年)侍御 潘景哲奉命来视察巡守,
严肃法度,更新文风,又进行乡试,
聚集一省的贤达人士上报至南宫,
又以有才能的人遗漏而不能完全被录取而遗憾,
因此有意将把它(寺庙)进行大的改动。
所以增修书院,增加扩充房舍共三十六间,配备用具,
买下若干顷田地为养学之用;
按照白鹿书院的规章,选拔优秀人才,在这里学习,
以倡导周围各郡的有识之士,又派提学佥事万汝信主持。
汝信说:“这就是我的责任”。
省府各位官员都称赞大功告成,派知事严纲督察这里的工役,
知府陈力、推官陈箎等人协助办理。
经过一个月零十天,工事全部完成,于是来请我写段话作为纪事。
我大明皇朝,从国都至于各郡乡邑都建立了学校,
选取了优秀学子,专门设官员来教育他们。
对于 学校各项制度,可称得上是详细和完备的。
名胜之地统统都有书院的设置,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为了匡正辅佐学校的不足。
夏商周三代的学校都是教 人明白伦理;今天的学宫都用“明伦”堂命名。
所以其立学的宗旨,都不违背三代学校的本意。
然而自从科举考试兴盛以来,学士们忙着追求名利,而去记诵辞章
功利得丧,分散迷惑他们的内心。
因此老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都已经不知道还有明白人伦道理的本意了。
忧虑世道的人,想挽救而复明伦,然而也不知道如何用力。
譬如用兵,当士兵军备松弛,偷闲懒惰长久了,
必须选择将领管理队伍,更换号令旗帜,
格外奖赏以倡导勇敢的人,然后士气才可振作起来。
今天设置书院,也要以此为例。
学士们聚集于此,他们相互之间必然谈论:
把我们选进学校,又优待我们,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仅仅是为了使我们精于科举吗?
不是为了我使我们进取吗?
学校当然会使我们精于科举,
而进取之心,自己就可以追求,并非等待别人而促进自己。
这样做必定有更深一层的道理,那就是期望我们得到古圣贤的学问。
古时候的圣贤之学,不过是明白伦理罢了。
尧舜传授的那个十六字真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就是能明伦理的学问。
道心这个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意思,
人心则是在天性中掺杂了人欲而假的东西。
如果能不掺杂人欲,遵从我们的道心而发用于事物的话,
用来表达感情,就是喜怒哀乐;
从做事的角度说,就是发而中节之和,再扩展就是做事的三千三百礼法;
从人伦的角度说,就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能如此尽人道,则天地人三才之道尽。
舜任命契为司徒教化天下,就是教百姓明人伦之道。
所以说这天命之性是无论古今,无论圣人还是愚人都共同具有的东西,
可能有的人愚昧,是因为被物欲遮蔽了。
并不是说我们的天性之中缺什么,还必须要靠从外界求取才行。
所以说我们能不虑而知,是天性的良知;不学而能,是天性的良能。
从我们还在孩提的时候,就没有人不懂得要亲爱自己的父母。
孔子曾说儿子孝敬父母,而做不到。
孝敬是明人伦之学,实际小孩子也能做到,
而明伦学问达到了所有条目极其穷尽,即便圣人也不能完全尽到。
(阳明先生是在说,孝敬父母的心所有人的良知都知道如何孝敬,不学也知道,小孩子都能做到。做不到是有私意在。但是要把所有人表达孝敬的具体行为,全部做到,圣人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孝论心不论迹,每个人每个家实际状况不同,具体表现孝敬的事,各不相同。所以这里说的圣人说圣人有所不能尽也。
这与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所表达的意思相仿。孔子说每事问,是礼也。就像孔子是懂理之人,懂的是事事致良知。到了具体某个太庙,具体操作仪式他不知道,这很正常,他懂的是要有敬太庙的心。具体太庙的规定不会、不懂就学,这才是良知上的懂。具体的操作方法因各地不同,孔子不可能什么都 知道,但不知道就去学,这就是致很知的懂。)
如果在上位的管理者能把人伦明于心,
在下位的百姓能真正的亲爱自己的亲人,则齐国治而天下平。
所以说,明人伦之外,再没有别的学问了。
如果在人伦之外为学,就是所谓的异端;
如果不是讲人伦的学说,就是邪说;
假借着人伦之学,行功利之私的,叫做伯术;
以人伦之学外加修饰的,就是好听的文辞;
背离人伦之学而驰骋于私欲的,就是功利之徒,乱世之政。
今天的科举选官之事,也一定要从这方面严格进行,才算得上不愧于应试时的详细奏陈。
现在的选官,一定要由此方式进行,然后才无愧于行仁义之事符合大道。
这才是国家兴建学校的本意,才是各位兴办书院来培养众多士人的热情 。
因此,故而我写下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