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听朱光潜的《谈美》,感觉是一个智慧的老人,在跟一个年轻人的谈话,转述者转述的口吻语调让人听着悦耳,因而每天听《谈美》感觉很舒服,喜欢去听。
带着功利去学习
其实我听《谈美》是因为我想进一步了解美和提升我的美感,因而去图书馆借了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和黑格尔的《美学》回来看。也顺便在喜马拉雅搜索和美相关的音频,刚好找到朱光潜的《谈美》。在《谈美》里面,朱光潜先生提倡无为,既不带有功利的目的去了解艺术,感受美,他认为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比如同一棵古松,一个做家具商人看到他就会思考他可以做成什么家具,一个植物学家看到会研究它的树干、叶子等含有什么成份可以做何用,一个美学家看到的则是一颗挺拔的古松。美只是一种感觉,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因而美是最没有实用价值的。
但是我们生活中也需要这些没用的美和艺术。他建议我们不要都只是去做那些有用的事,也要去做一些无用的事,比如欣赏音乐、艺术和美。
其实我是抱着功利的心态去学习美和听朱光潜的谈美。而且我这两三年的学习,其实功利心蛮重的。学习运动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学习心理学是想探讨了解自己,解决一些心理困惑的问题。学习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是为了更新自己的概念,给自己洗脑。后来学习写作学习管理学,经济学都是为了要掌握这些技能。现在学习化妆设计学习美也是为了提升美的技能和对美的感感知能力。
这两年很少去做一些无用的事,一方面是觉得自己需要学习提升掌握的技能有很多,所以学的基本都是有用的技能和知识。即便现在养家里的植物,也想通过养植物培养自己和植物的连接。这两三年很少去闲逛或发呆。有时间时总想做些有用的事。因而我也觉得这些年有时自己有点无趣。不过我也理解,这是一个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有用的东西比较多,因而想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去学习。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需要的技能上,在相关方面也有了一些收获。
凭着感觉去生活
想起之前有朋友说我选择看一些东西可能会想着在其中学到什么,而她只是想看它而已。还记得轻音也说过,我们不能都只追求有用的东西,也要跟着感觉去做仅是想做的事,如听听音乐发发呆。
其实有时候做一些无用的事,感觉挺开心的,印象中有一次我去跑步,在那里闲逛的时候,发现有些蚂蚁在小区里,就呆在那里看它们,突然发现我好久没有这样子,这种感觉也挺好的。当然啦,这些年我也有做过一些类似这样的无用有趣的事,只是做得做得比较少,主要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了。
其实不是说每天都忙忙碌碌要干些什么,有时候去田间闲逛,看看芦苇野花等杂草,我感觉是很舒服的。
就比如说现在自由职业吧,我也很少说去看电影啊,或者视频里闲逛啊,我去随便刷抖音啊,有没有这样子,就是说有人想说去看哪个电影的时候我去看你要看的时候也想着要学些什么东西,然后去刷抖音的时候也是所长化妆发型方面的视频。
舍友韦韦同学,就会经常看看综艺,看一些选秀节目,或者是看电视连续剧看电影,最近还玩起了滑板。虽然他也是带一点目的去看,但可能想去看的因素占比比较高。就比如看连续剧吧,他就是想看而已。
在混沌大学试听了解王东岳试老师的哲学课时,他说到他的哲学课是无用之学,只是思维深层旅程。
是的,除了学习一些有用的技能,有用的思维的更替等等,有时候我们也这些无用但有趣的事。
我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多做一些想去做的事平衡现在理性学习的我,比如说:
花时间陪陪自己,而不是一定要思考些什么;
去大街上凑凑热闹看琳琅满目的街道,而不是要学习些什么商业之道;
去林间小路闲逛看看树木和野草,而不是去想在大自然中悟出什么生存之道;
随便陪家人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说想从和他们的交流中学到些什么。
就是凭感觉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学习一些有用的技能,我也要花些时间去做一些纯粹自己想做的事,如一直想学的吉他、和家人闲聊、和朋友聚聚、去大自然逛逛……
其实除了有目的理性地学习工作,也要凭感觉感性地生活,要不理性和感性一个变成胖子一个变成瘦子失去了平衡就不好了。
我正在构建我的写作系统,这是我日更学习写作的第62/100天。
我们正在通过日更学习写作构建系统知识和思考,如果你想系统学习,想持续思考输出,又想有伴同行,可以和我们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