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93632/e282e5976855416b.jpg)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人物志》,这本书的作者是三国时期魏国名臣刘劭,是当时有名的通才学者。
他写的这本书,融合了儒、道、法各家思想,总结出一套系统的人才选拔使用理论,被誉为中国古代人才学的集大成之作。
《人物志》全书一共十二章,分为三卷:考察人才的理论、使用人才的理论、在考察和使用的过程里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
在当时,这本书是选拔官吏的指导手册。它对后来的政权或官员影响很大,比如曾国藩的《冰鉴》,就深受其影响。
1.听书笔记
01)在今天,相对于以行为学为基础的西方人才学,很多中国人还是更倾向使用由《人物志》发展而来的观人术。
02)书中立论基础,先天格局不可改变,人的本质也不可改变。虽然可以后天学习,但先天的禀赋资质,对人才的属性起决定作用的。
也就是说,人才是天生的。决定一个人格局和位置的,确实不是具体的才能,而是天性和气质。
03)除去君主和圣人,把能够使用的人才,可以按政治特长分为三大类——清节家、法家、术家,按职业分为12种,按照八观的方法观察人才的具体才能。
04)拥有一项才能的叫偏才,拥有两项以上的叫兼才。
各种不同人才,只要不是所谓圣人,都有典型性格,无所谓优缺点。
2.听书感想
关于人才是天生的这一点,听起来有点保守传统,有点决定论的味道,其实按照今天的理解来看,讲的就是一个人的天资禀赋是天生的。
身体素质、发展潜力等,人们在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有了分别,后来的成长过程,就是在不断显现出来,在天赋上,持续释放自己的潜能。
如果能不浪费潜能,那是最好不过,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在最能学习最有活力的时候,也没有充分挖掘潜力,无论是大脑还是身体能力的开发上。
另外,不可忽视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就是对数字敏感,有的人就是对颜色敏感,有的人就是爱研究技术,有的人就是擅长打交道。
即便是同样的技能,不同人之间的差距也不小,比如同样是钻研数学的,有的能拿奥数冠军,有的能解世界难题,有的能理论拓荒,相比之下,自然是不同级别的存在。
说的这些,是在宣扬宿命论吗?并不是。而是说,正视先天,深挖潜能,理解不同,释怀差别。
很多先天的东西,我们自己无法控制,是父母、家庭给的,需要承着受着倍加珍惜。
在成长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借助主观努力和外在环境,尽可能挖掘出自己更多的潜能,如此才没有浪费才能,可以让生命旅程异彩纷呈。
此外呢,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些都要看开看淡,比如有人生在罗马有人走了一辈子才到罗马,有人天赋异禀而有人资质平平,有人发展顺遂而有人总是很背,时也运也命也。
正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很多事情,自己左右不了,那就专注在能控制的范围内,行善事,多读书,再不济了,认真养生,好好活着,也不枉在人世间走一趟。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