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位于江西景德镇,创烧于五代,主要烧白瓷与青瓷。宋代该窑的制瓷技术更趋成熟,规模与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元明两代不断出现创新产品,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青白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闪青,青中闪白,故名,是景德镇湖田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釉色品种。因青白釉的釉质中含有微量的铁质,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湖田窑瓷器专业市场分析师黄总:18823728727(V信同号)
影青瓷造型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线条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线斜刻一刀。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汉代玉雕之“汉八刀”工艺。匠师根据构图需要,刻痕深浅、斜线坡度、斜面宽窄等等都富于变化。每根线条都明显起顿,犹如中国书法之提、按、顿、捺。细线条则以深浅宽窄变化,表现花、叶、水波、娃娃等范围轮廓。流畅有力,有韵律美感。线条的起顿衔接,准确而自然。匠师专业而有自信,手法娴熟,正可谓“庖丁解牛”。匠师们还就地取材,创制刻、划花的专用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取得了超乎想像的艺术效果。
一种竹制成用以划花水波纹的扁平斜口面竹笔,形似排笔,宽1~2厘米,笔端削成阶梯状排列的一根根细竹丝。通过手腕的提按顿捺,划出长短不一、粗细变化的同心水波纹。这些同心水波纹,自然而有序地排布在粗线条的轮廓内,与复刀主线、单刀轮廓线共同构成一幅完整图案。律动的线条变化,赋予莲花荷叶风中翩然,莲子荷包欲出:近看湖面水波涟漪,远眺江水激流翻滚,寥寥数刀轮廓线勾勒出的娃娃,头大体腴,生灵活泼,嬉戏于河塘水际……看似纷繁的画面,其实自然有趣。整个画面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无的线条,仅此一点,足以想像当时匠师是何等胸有成竹之“高人”。
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烧法,烧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简单,瓷胎较厚,釉色偏灰或米黄。多光素无纹饰。这一时期的产品,尚不具备影青瓷的基本特征。北宋中晚期,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其实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口径20厘米有余,面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那么讲了这么多,我们平时接触湖田窑瓷器,进行鉴赏品鉴时,该如何去鉴别是否为仿品呢?
首先从釉上看,真正的湖田窑瓷器青白瓷釉稍厚,施釉不均匀,积釉处多发青色,上手后润滑挺括,叩之清脆悦耳。而仿品施釉均匀,釉薄而无神,上手后发飘,发色青绿不一,摸之釉面发涩、发黏。
二.从湖田窑瓷器底足上看。真品青白瓷很少有底满釉的,多为垫烧,由于胎土细洁,所以垫烧处多有黑褐色色斑。一般情况下是高圈足,足壁深且薄。而仿品胎土不致密,黑褐色色斑多为人为所做,很不自然且胎足发软,为提高档次还多有满釉现象,正如这件仿品的底足一样,圈足很矮,满釉但无神。
三.从湖田窑瓷器工艺上来看。湖田窑瓷器青白瓷印花水平不一,有精有粗,图案也是有清晰有模糊,印花处釉水有厚有薄,积釉现象明显。而湖田窑瓷器仿品多为机器印制,做工死板但很精细,一般图案较清晰,釉色均匀但偏薄,无积釉与沉着感。
其中棕眼也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灯光照射影像明显,可作为鉴定的重要佐证。如想与编者深入探讨古瓷器专业分析,可添加编者微信:h48283303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