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 孔子和《六经》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
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六经》均不是孔子所著。
《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春秋》。
《六经》又叫做“六艺”,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
∣ 孔子作为教育家
∣ 正名
正名就是要名实相符,名正则言顺。
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仁、义
“仁”就是“爱人”
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即为“全德之人”。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并且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那么做这些事就是义的行为。
∣ 忠、恕
己所欲,施于人,推己及人,尽己为人,为忠。
反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
∣ 知命
“知命”,就是我们所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孔子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评价,虽然其仅为一名老师,但后来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是不无道理的。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及其门徒出身于侠。侠则更多的是出身于下层阶级。
从平民的观点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因此,墨子和墨家,正是从这个观点,来批判传统制度及其辩护者孔子和儒家。
∣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四点)。
∣ 兼爱
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
兼爱学说,即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
∣ 天志和明鬼
墨子引入天地鬼神,以宗教的形式劝谏人们兼爱,即实行兼爱则受赏,不实行兼爱则受罚。
∣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
貌似墨家和儒家都在对待鬼神的存在和祭祀鬼神的态度上存在矛盾,实际各自是能解释清楚各家是不存在矛盾的。
∣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 早期道家和隐者
∣ 杨朱的基本观念
杨朱的两个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
∣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 道家的发展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全生避害。
先秦道家哲学的发展,一共有三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杨朱。杨朱为了全生避害的方法为:“避”。
2、第二阶段:老子。《老子》的大部分思想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一个人如果懂得这些规律,就可以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就能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
3、第三阶段:庄子。《庄子》有“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即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
先秦的道家都是“为我”的,只是后来的发展,使这种“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