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不少人喜欢在平台上码字,但很多时候也有无字可码的困惑。我也不例外,有时候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要写些什么,看着推送deadline步步逼近,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不过,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写作,我也总结了一些如何收集、整理、使用素材的方法论,下面与大家一一分享。
如何收集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码字者也一样,如何没有合适的素材,整篇文章读起来就会感觉平平淡淡,没有可读性。那么,如何收集素材呢?
观影
不少人喜欢看电影,对于码字者来说,观影是一种收集素材的方式。电影往往在短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也会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一部电影看完,那些被人们讨论的台词或者是镜头均可以成为我们的素材。
除了注意影中的台词,电影中的场景也是我们收集的目标之一,收集好看的封面图片、配图,也是提高文章阅读率的途径之一。
读书
阅读也是一种不错的收集素材的方式。比起电影画面的直接呈现,阅读会更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书籍类型多样,针对不同的书籍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看文学类的书籍着重积累修辞方法的使用,比如毕淑敏的书,多由散文组成,文字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方式。看指导类书籍着重学习如何将内容讲明白及文章的架构。
观察生活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种收集素材的方式,你每天所见、所想、所思均可以成为你的写作素材。
-今天上班与同事交流了什么?
-坐地铁时看到了什么?
-刷微博时刷到什么有意思的话题?
...
如果不留心观察生活,时间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所谓观察,就是观察你周边的即时环境——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你看到了什么。尝试用你的眼睛去记录具体的细节。衣服可能会是一个好的例子。其他的例子包括,自行车的颜色,当自行车骑过时发出的吱吱声,一个街边的报摊缺少了一条腿,一群鸽子,一对老年夫妇在公园长椅上亲吻,一个男人就着一个棕色的纸袋在喝里面的一瓶啤酒,你偷听到的两个年轻人的争吵,你不小心听到的一个有趣缺奇怪的对话。用语言记录下这些感觉,记住,把这些你观察到的东西,随时写下来……”
我曾在坐地铁时,看地铁上的广告,有一个是汪涵为土巴兔代言,我看完上面的文字,同时注意到关于代言人是没有任何介绍的,只有"汪涵"二字,后来转念一想,汪涵恐怕是不管你年龄几何,都会知道的一个公众人物。由此我想到关于一个人的什么的身份/title的问题。汪涵广告就可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写出《你的身份是什么?》一文。
再比如,地铁上的人也可以作为关注对象,依偎而坐的情侣,哭闹的孩子,专心玩儿手机的上班族等。有一次我站在地铁门边,对着门上的窗户发呆。我看到窗户里有人在舞动胳膊,扭头一看,发现是身后站着一个瘦高的男子,以车门上的窗户为镜子,听着耳机里的节奏,正在练机械舞的动作。当然也有其他乘客向他投来疑惑的目光,但这并不影响他继续练习。整个过程也就3、4分钟,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虽然目前我还没有以此作为写作素材,但是可以先把她放在素材库中。
生活处处皆素材,人们在做事情时是什么样子?面对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观察越多,等到真正需要描述这样的场景或人物时,脑海中是有画面可以参考的。
就像现在,我用《阿甘正传》中的经典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你拿到的下一颗是什么”,很形象地描述了我们五彩斑斓多样的生活,同时也很契合我想表达的——生活中的素材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句引用是很合适的,但是不出彩,因为太多人知道、运用这句台词,那么接下来就涉及到下一个话题,如何使用素材。
如何整理素材?
刚开始收集素材时,每次我都会暂时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中,然后有时间时,再分析素材适合放在什么样的主题下面,进而再将素材内容简单记录下来。
往往一个主题积累到2-3个例子或者素材时,就可以保证这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言之有物了,再大概梳理一下文章主题及思路,一篇文章基本就算完成了70%。
我一直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整理素材,但是时间久了,也发现了问题——大部分内容记录在本上,同时又有多个主题,记得多了,查找起来就不太方便,毕竟纸质笔记本不能像电脑一样输入关键词再按回车就都有了。
于是,我将记录素材的场所转战到了印象笔记,并分为三大类别——影,书,其他(广告语等)。每读完一本书,记录下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同时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你对文中的观点作何理解、整本书的架构是怎样的、你觉得哪部分最打动人等等,所有你有感而发的内容都可以记录下来,整理成书评。
观影也一样,不同的一点是,针对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要记录下时间,方便日后写文章时配图用。
如何使用素材?
有了米,准备好了器皿,接下来就是加工食材,呈上”佳肴“的时刻。
下面介绍3使用素材的方法。
一 直接使用法
不管是从书中摘抄了什么话,还是从电影中记录下了某句台词,如果与你正要阐述的观点相契合,可以直接加引号引述在你的文章中。
例如,在《都在讲学习,你怎么看待学习?》一文中,我直接引用了蔡康永的话,下面将未引用和引用了的两个版本放在一起,对比一下效果:
我相信很多事情都有同样的道理,服饰搭配、化妆、拍照、写作等等,都是需要花时间去学习的事情,想要有所成就并不能浅尝辄止。我很怕很怕自己错过新风景,不想有那种跺脚的遗憾。如果你有足够想做成什么事情,懒癌症,拖延症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战胜的呢?
我相信很多事情都有同样的道理,服饰搭配、化妆、拍照、写作等等,都是需要花时间去学习的事情,想要有所成就并不能浅尝辄止。蔡康永说,“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我很怕很怕自己错过新风景,不想有那种跺脚的遗憾。如果你有足够想做成什么事情,懒癌症,拖延症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战胜的呢?
读者更倾向于认可公众人物说的话,有名人背书效应在,更容易信服你所阐述的观点。
二 挖掘新角度
我相信每一个坚持写作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素材库。这就意味着,每个人收集的素材极有可能会有重复的,读者在文章A中读到了故事a,在文章B中也读到了故事a,在文章C中还读到了故事a,如果你是读者,你会作何感想?
如果是我,我会觉得无聊透了。
我发现不少主题为“坚持”的文章都会提及一部纪录片《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对寿司的热爱及其身上所彰显的“职人”精神确实是对“坚持”二字很好的诠释。但是出现太多次反而会让人觉得视觉疲劳,等我真正看《寿司之神》时,我发现其他的几个切入点也不错。
例如,纪录片中小野二郎谈及家庭,他说,“我难得周末在家睡觉,孩子说妈妈有个陌生人在我们家睡觉,我每天早晨 五点钟起床工作, 十点回家,他们已经睡了,我算不上称职的父亲,我可能更像陌生人,”
当然这句话也证明了他将热情浇筑在了工作上,同时也塑造了如陌生人般的父亲形象。我想起电影《垫底辣妹》,这部电影主要是讲学渣女逆袭考取大学的故事。女主角沙耶加的父亲是一个强势且固执的人,偏袒儿子,对两个女儿不闻不问,但看到沙耶加努力从学渣考取庆应大学,使得他转变了对沙耶加母女的态度,同时沙耶加也意识到父亲其实也是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感的男人。
两部不同的影片,虽然主旨都不是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但是我们可以发掘出“父亲”这一形象是肩膀、依靠等,如果之后需要写与父亲相关的文章,这两部电影是很好的佐证材料。所以,我们在使用素材时,不妨思考人们常谈及的角度之外的切入点,这样既可以给读者带来新鲜感,也可以锻炼自己挖掘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最简单的表象。
三 阐述自己的看法
不管引述的内容有多么好,与你想要表达的观点有多么契合,那都是被别人曾经提及的观点,我觉得写作最高的境界就是可以阐述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得出大家都知道的一些言论,谈谈得出这一认知的过程,是经历的怎样了转变才会认可,而不是别人说出一句话你就点头说yes。一定要有自己的加工过程。
例如,在写文章《有没有一瞬间,你特别想赚钱?》之前, 我相信每个人都喜欢钱,没有人跟钱过不去,如果我问你,你想赚钱吗?
如果你回答,当然,我会再问,为什么?可能你会说,我想住大house,想去旅行,想给家人带来更好生活,想买好看的衣服等等。
我同意以上答案,我也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想赚钱,我曾经也以为我想赚钱就是为了旅行,为了住大house等等。直到我碰上这两个瞬间,一是我看上一个旅行的机会,想去但是没钱,二是我看到妈妈很辛苦,觉得自己毕业一年并没有给家人带来什么。这两个瞬间激发了我想赚钱的想法。可能你会说,到头来我想赚钱不还是因为想去更多地方玩儿,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吗?
没错,的确如此。确实跟之前提及的是一样的,但是我这是经过自己思考的,那两个瞬间已经深深刻进了我的脑海里,虽然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是重点在于思考的过程。
写文章也是,积累不难,引述不难,难就难在,我们不能做机器人,机械地平铺直叙,我们要有加工过程,这,才是写出好文章的终极法则。
文章最后,再来回顾一下方法论:
收集:观影、读书、观察生活
整理:印象笔记分类收集法
使用:直接引用法、挖掘新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按照以上几个方法,不断积累,不断应用,你就会如同登上宝座的大boss,可以随意调遣每一个素材,经过大脑的加工,输出一篇篇高质量的好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