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小时候的中秋节是提着灯笼游街串巷,盘着脚或翘着二郎腿,悠哉的品着茶,聊着天,望着圆月,幻想着此刻圆月里嫦娥在做什么...
每年的固定环节便是拜月娘。吃过晚饭,爸爸开始着手帮妈妈把大圆桌摆放在正门外面,
将大长凳顺着摆放在大圆桌下面,小孩从厨房一趟又一趟的捧着供品摆放在桌上,待到良辰吉时,月亮升起,妈妈开始上香祭拜月娘。桌上供品上有各种当季水果如柚子、苹果、释迦果等、月饼、纸钱等,其中必不可少新学期的书写本、铅笔等文具,这是每家父母对子女前景的殷殷期盼,便将这种期望也寄托给了遥远的月亮娘娘,希望她能保佑孩子新学期成绩节节高升~
潮汕拜月娘分为三次祭拜,在等待下一炷香的时候,便是饮茶赏月的最佳时刻,提前先将小桌子摆在大圆桌一侧,长线的插座连着煮水壶,等到水沸后倒入小茶壶,将悠悠茶香倒入每个小茶杯,一边品茶一边遥望着那一轮圆月,仿若一张安静温柔的脸,静静的凝视着人间的一切。等到三炷香烧得只剩三分之一左右,便开始烧纸钱,一张张纸钱在焰火里尽情然后着最后的光辉,伴着四处飘散的纸灰宣告着终结~
这也是小孩最雀跃的环节,因为可以开始拆月饼了,每盒月饼大概有6-8个小月饼,速度快的孩子可以优先挑选自己喜欢的口味,但第一个孩子总是迷失在选择口味中错失良机,月饼一块块地被下一个孩子选走。话说是各自选好自己的月饼,但大家都是喜欢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总觉得对方的估计更好吃,最后变成一个小月饼切成几个小块,大家互相吃着对方的月饼,每个人都能品尝多个口味。于是,欢声笑语又回荡在长廊里~
吃月饼后,拿着心仪的灯笼跟邻居小伙伴一起走街串巷,那时的灯笼大都是由家里的爷爷或爸爸提前制作的,灯笼的支棱选用晒干后的麻叶的茎,将其切成十小根,每两根用钉子一一固定住,一个长四边形框架便搭建好了,然后在上方和下方的横杆上分别钉上一根横杆,下方的横杆是为了固定蜡烛位置,上面则是为了绑住提手,最后四周用白纸糊住每个面。一个简易的灯笼就做好了,提着小灯笼行走,蜡烛在灯笼内闪烁着光芒,伴着风摇曳着、跳动着......
长大身在异乡。每年的中秋假期变成了难得的休息日。可以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离出来,无所事事的躺平。
如果想要回家过中秋,必经九九八十一难。选择自驾回家的朋友需要巧妙避开行驶忙碌时间,选一个夜深人静的凌晨时分,带着惺忪睡眼开始踏上回家之路。
如果想要享受高速过节免费通行费权利,那就需要充当勇士,跟着几千上万俩车在路上开始长达十几二十小时拉锯战。
如果是选择准点启动的高铁,那么你的网络速度和手速一定要占据优势,以0.0001秒之差抢占位置,不然等着你可能是漫长的候补或者根本就是无票。
也有很多朋友会选择在这个时间出游,这是我从未考虑过的选项。每次看着新闻报道画面,风景已看不见,满屏的人人人。大家彼此默契的都选择在这个时间出游,为国家GDP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很好奇,当大家游玩回来后,这段旅游记忆在他们脑海里留存了什么。
可能平时没有过多休息时间,选择在节假日出游也是情非得已的吧。希望大家在2023年的中秋能收获不一样的节日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