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朋友圈很反常,刷屏的,少有各地美景,陪娃四处赶场上兴趣班的倒不少。
越来越感觉,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焦虑,水涨船高。
从几年前“月薪三万,撑不起娃一个暑假”;
到今年的“月薪7万,勉强撑过娃的暑假”;
再到前几天网传的“顺义妈妈推娃”:开着宝马奔驰宾利法拉利,穿越一个京城,只为给孩子找1小时2000块的最牛老师……
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可谓呕心沥血。
可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养成一个出色的孩子?
最近,看了邓超的新电影《银河补习班》,似乎能从中窥到一些答案。
电影其实很简单,讲述了马飞小时候,爸爸因误会入狱,妈妈离婚改嫁,马飞成为被同龄人欺负、成绩不好的典型差生,后来爸爸出狱,把他教育成年级学霸,并最终成为世人瞩目的宇航员的故事。
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小马飞从劣到优,从被嘲笑到被瞩目,从反面坏孩子典型到学霸的浓缩的电影人生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银河补习班”,更是上给每位父母的“爱的必修课”。
1
理想很虚,但对孩子而言,很重要
电影中,邓超扮演的马皓文,本是一名工程设计师,却因为徒弟的陷害,锒铛入狱7年,错过了孩子最宝贵的成长时光。
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出狱后,马皓文看着沦为差生的儿子,心痛不已,他想加倍补偿孩子,帮孩子扭转人生局面,却并不急于辅导孩子的功课。
在剧中,他反复告诉儿子马飞一句话: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很简单,也很俗的一句话不是,可这个简单的比喻,却告诉孩子:理想很重要。
马皓文出狱后第二天,他问孩子,将来长大想做什么,孩子漫不经心地说:“考清华北大啊,我妈说的。”
上清华北大,何尝又不是每个努力学习的孩子的梦想?可马皓文却认真地告诉孩子:上清华北大,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高考之后的人生要做些什么?没有家长认真地跟孩子谈过这个问题,似乎,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
我们看到,很多小一点孩子,在学习上,要家长督促和逼迫,大一点的孩子,在高考后,迷茫甚至迷失,就是因为,孩子心中,没有真正的理想。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孩子不是一个学习机器,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而言,理想即目标,理想即做事的意义。
当孩子有了目标,他学习的目的性会更强,他的行动也更执着;当孩子做的事被赋予意义,他所做的事,就不仅仅是眼前的琐碎麻烦,而是通往理想的必经之路。
正如剧中的马飞,当他有了当飞行员的理想后,每天消化0.1厘米的教科书,也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难事。
试着在平时,多跟孩子谈谈理想吧,虽然,在战术上,可能对孩子没有切实的帮助,但理想会让孩子更主动,更自律,而这些好品质,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理想,不虚,它是每个人才,成长路上的必须品。
2
父母走好自己的路,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
马飞的父亲马皓文,从一个高级工程师,到进监狱后妻子改嫁,出狱后一无所有,被人们谩骂、误会,生活很难,很难很难。
即使做着朝不保夕的体力工作,甚至为了给儿子买一台电脑,都要靠卖血。但他一直坚持“走在自己的路上。”
在做父亲这条路上,他尽力养家,在物质和精神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滋养孩子。
在自己的生活上,他多方奔走,不为赔偿,只为纠正多年前的误会,恢复名誉。
他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在我看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儿。”
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马飞在学校倍受打击后,回家跟爸爸哭诉:“爸爸,我不是不努力,可我真的不想上学了,太难了,我还是去卖煎饼吧”。
可当马飞看到被生活折磨地奄奄一息,还能挺直腰杆,对非议对误会对艰难生活宣战的爸爸,他把气馁,吞进了肚子里。
在一张纸上,他默默写道:“爸爸:和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这样的父亲,虽然没有说教,没有唠叨,但却给了孩子最好的示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也一样。
父母随波逐流,孩子就学到了得过且过;父母积极向上,孩子就学会了锐意进取;父母笑看世事,孩子就学会了乐观豁达。
想要给孩子最强的精神力量,就是父母做好自己,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去感化孩子。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级形式。
3
孩子要成绩,更要成长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很是震撼:高考完的孩子们,把书本撕得粉碎,飘飘洒洒的纸片,像雪花一样落下来。
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当时,马皓文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刚刚考了高分的孩子们,都如此迫不及待地要扔掉自己的课本和试卷,我担心,他们是不是真的热爱学习,学习,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吗!”
如果说,前面教孩子树立并接近理想,教孩子走好自己的路,是战略上的大布局。
那么,要孩子在成长中实现成绩的飞跃,则是父亲马皓文践行儿子教育的最好战术:
在建筑工地上,他连通器原理,在一所废弃建筑上,很轻松地就找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爆破点。面对孩子的崇拜,马皓文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那一刻,孩子眼里有了对知识的渴望。
马皓文带孩子走入大自然,解析“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让马飞知道了“真实”才能作文更生动。
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在马飞被洪水淹没时,他喊话孩子:“看看你的身边有什么,动动脑筋,想办法。”
这让马飞,克服掉恐惧,用门板和破传单,做了简单的木筏得以自救,并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
蒙台梭利说:“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我们提倡孩子要成绩,更要成长,就是希望,赋予孩子拥有内心强大的力量,这项隐形的财富。
因为,单纯搞成绩,是帮孩子单个维度提高,而注重孩子成长中各项能力的培养,才是多维的帮他们跨越式进步。
4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的第二生命力
马飞的成长路上,讥讽、嘲笑、打击从来就不少。
小时候,马飞告诉爸爸“老师说我‘缺根弦’”,马皓文真诚地告诉孩子:“不要信你们老师说话,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教导主任讽刺马飞“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时,马皓文笃定地说:“他会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孩子。”
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这样的想法,发自马皓文的心底,他真诚地相信并善待着孩子。
马飞从差生到优等生的逆袭,全有赖于父亲马皓文的信任。不敢想象,如果马皓文也像老师、同学以及马飞母亲一样,打击嘲讽他,马飞会有怎样的未来?
对于外界的评价,孩子很难生出自动屏蔽的力量,那些负面的声音,损害的正是孩子蓬勃的生长力。
而父母的信任,会帮孩子过滤掉影响他们成长的声音和评价,这无疑是给孩子的第二生命力。
作家陈丹青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信任,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唤醒。
孩子再笨,也要尊重他们;孩子再不行,也要信任他们,对于处于“下游”的孩子而言,父母的信任,是他们唯一的避风港,而对于优秀的孩子而言,父母也是他们最忠实的观众。
看完《银河补习班》,莫名地羡慕起马飞来,无疑,这个被父亲用智慧和爱赤诚对待的孩子,是极其幸运的。
剧中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每个孩子身上,都长着一个神奇的感受器,他们就是能感觉到,大人对他们的感情,是不是爱——”
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真爱,从来都广博而智慧,真爱,也从来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伤害孩子,真爱,更是一种滋养和成全孩子的力量。
愿每个父母,都能从这部影片中,收获一些启发,让育儿,不再盲目。
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