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赛赛小彪er:
【晚课打卡】 人为什么会发烧?-发烧其实是一件好事
没有战斗就没有发烧,人体的发烧其实就是一场体内的战争,温度越高战争的程度也就越激烈。正常的人体温度应维持在37℃,而且人身体内要保持纯洁和干净,这一任务主要是由白细胞来执行的。当外来的或内在的原因导致身体出现毛病时,白细胞就要去清除,就如同军队和警察,双方就会发生冲突,有冲突就会有牺牲、有伤亡,不管是细菌还是白细胞,只要死亡,其中的蛋白质等物质就会破碎在血液里,身体就要发烧。所以说身体发烧是白细胞清除致病因子的一场战争的信号,也就是说发烧是一件好事,只要发烧温度不超过39℃,对身体是没有坏处的,通过发烧,心跳加快、血流加速,有助于输送更多的白细胞去投入战斗,那样也就有助于身体战胜致病因子,身体也就会很快的好起来。
【2】睿睿有一个梦想:
晨读打卡 诗经《有女同车》以及其他
有女同车 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 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 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 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 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 德音不忘
诗中洵美2字,即是邵云龙的名字,邵洵美,是个有争议的诗人,是出版商,是赘婿,是美男子。其少年时期,在外祖父盛宣怀的丧仪上,邵洵美遇一美人,清扬婉兮,这美人便是其表姐盛佩玉,盛宣怀的孙女。这次的邂逅相遇,正适所愿兮,于是邵洵美便自作主张,将自己原名“云龙”更改为“洵美”。后来二人结发为夫妻。由此邵洵美成了鲁迅笔下常说的“盛家赘婿”[呲牙]
在《新秋杂识(三)》中鲁迅极为刻薄地讽刺了邵洵美:“野菊性官下,鸣蛰在悬肘。虽然很有些费解,但似乎也雅的多,也就是好得多。人们不懂,所以雅,也就是所以好,现在也还是一个做文豪的秘诀呀。质之以新诗人邵洵美先生之流,不知以为何如?”
对于鲁迅的讥讽,邵氏基本上一概不理会, 只在《你以为我是什么人》一诗中他这样给自己定位:“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个浪子,是个财迷,是个书生,是个想做官的,或是不怕死的英雄?你错了,你全错了;我是个天生的诗人。”[呲牙]
《诗二十五首》是邵洵美的代表诗集之一,收录了作者十年间精选所得的二十五首新诗,由邵氏自己开办的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发行。
作为一个身世显赫、颜容俊美的贵族气质诗人,邵洵美彼时纵横十里洋场。他穿长衫,跳西式舞,像“公羊之鹤”。因为皮肤苍白,出门前要薄施胭脂,自称这是学唐朝人风度。他的英式诗风,追求唯美,是“柔美的迷人的春三月的天气,艳丽如一个应该赞美的艳丽的女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11月1日,邵洵美在《论语》发表了一篇文章《鲁迅不是思想家》: “我们可以用无论什么头衔加到鲁迅的顶上:诗人,小说家,翻译家,随笔家,幽默著作家,木刻收藏家;但他绝对不是个思想家。”
做了一世仇敌,最理解鲁迅的却是邵洵美。鲁迅一生孤独,他写了很多的孤独者,魏连殳、过客、枣树下“瘦的诗人”等等,在生活中,他多疑、敏感、易怒、有时刻薄,或许这根源于他缺少温暖和爱。他一面以导师的身份指导前来求助的青年,一面却又常常觉得被这些青年暗伤,想想,总之是不平和、不幸福。
昨天跟魏慕雪聊起鲁迅,深感那个年代的人,各种痛快恣意,各种苦难龃龉并行着,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自己所缺所需,是作为后人的智慧和宽厚。
是为晨读打卡兼补记。
【3】有容君:
晨读
车遥遥篇 魏晋 傅玄
车遥遥兮马洋洋,
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游兮西入秦,
愿为影兮随君身。
君在阴兮影不见,
君依光兮妾所愿。
【4】多啦z梦:
心经
【5】飞飞:
QQ图片20150530150353.jpg【6】立恒:
《物权法》第七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所以,目前多数商品房在销售时,开发商和购买者都会在合同中约定专门用来停放汽车的车库、车位,通过出租、出售或附赠等方式,约定其归业主专有或专用。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概认为车库、车位归业主共有。
《物权法》规定,决定收取小区停车费的权利主体是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只是受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的委托,对业主停车进行收费,因此,也就不存在合不合法的质疑。如因客观原因未能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的,可以由物业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代行业主委员会的职责。因此,社区居民委员会也是决定收取小区停车费的权利主体。
【7】睿睿有一个梦想:
晚课 六月凤凰花开
昨晚一直在听小娟的《天空之城》,吟唱声里听见无限清越和淡淡哀伤。还有岸部真明的《奇迹的山》,也是要泪涌的态度,就像和从未见面的老朋友喝了一杯又一杯,仿佛我说相见恨晚,而你说来得正好。
马上六月了,凤凰花盛开了呢,天堂鸟也开了,勿忘我开了,紫色薰衣开了,金色百合开了,所有美丽的名字都开了。只无需留意我,亲,因为我慢,总是在慢慢想,想好一瓣,才能开一瓣。
心中无事,意中有人,愿我们都开出美而真实的花朵。
【8】十三:
QQ图片20150530150721.jpg【9】DETACH-MENT:
4.10 十三说止
(后来歪楼的比较厉害)
徐红:关照习气,已经在轮回了。对自己不利
十三: 观照到 但改不了 这就是观的力量比较强 但不能止
止的话比较难以口头描述怎么做到 持戒 禅定 都是培养止的办法
习气消失了就成就了
习气这个东西 难以消除彻底 修行修什么 人的一生不就是在和习气斗争吗
习气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
只能持之以恒地观照和斗争 戒是最好的老师
思想念头上的习气观照的同时可以消除 但行为上的只有观是不够的
根器利的不需要禅定,他可以在我们繁杂的生活体验中,抓到五禅支,所以能预感,或者说正确的判断禅定中,或者色界无色界的感受,虽然没有真实的感受到,但是已经在通过戒律培养自己的舍念了,比如舍寻舍伺,舍喜,舍乐,舍一心
如果没有那么利的话,那就需要培养定力,在定中戒定
但是心所其实太细微了,一般的人都做不到的,准观的行者,需要极大的因缘,说白了就是过去世已经经历过禅定三界等等了
他不过是在此生审查而已
通俗的讲,就是禅定中太爽了
没爽过的人,是无法确定自己戒不戒得了的
其实禅定里的乐,平时生活中也有,不过太短暂太刹那了
一般人发现不了,所以他是不可能观察到,然后来培养厌离的
发呆不算禅定,发呆的时候你的心不是清明的
睿睿补充,发呆是昏沉
飞飞四果普法: 初果(须陀洹)、二果(斯托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所以初果不是罗汉。
初果灭的三下心结:邪见结、疑结、戒禁取
邪见=身见=我见
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初果已经是圣者,菩萨还是凡夫,他们之间不能做对比。初果的境界具体描述如下:
要证得初果必须完成慧学十六观智的修行:
1、名色分别智--------见到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色聚及究竟色法,见到构成精神的最小单位心及心所。
2、缘摄受智--------亲证亲见了前世来生,解除了三世十六疑。(舍三世的十六疑)他以如是之缘而见名色的转起之后,亦如于现在,而观察于过去世由缘而转起,于未来世亦将由缘而转起。他如是观察关于所说的前际的五疑:‘(一)我于过去世存在吗?(二)我于过去世不存在吗?(三)我于过去世是什么?(四)我于过去世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过去世从什么 至什么’?关于所说后际的五疑:‘(一)我于未来世存在吗?(二)我于未来世不存在吗?(三)我于未来世将是什么?(四)我于未来世将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未来世将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的现在的六疑:‘其次关于现在世的疑惑:(一)我是存在的吗?(二)我是不存在的吗?(三)我是什么?(四)我是怎样(的状态)?(五)而此有情(我)从何处而来?(六)他将至何处去’?他断此一切的疑。
3、思惟智---------完成以分组的方式觉照行法的智能。要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分组——分成两组:名与色;或五组:五蕴;或十二组:十二处及十二缘起支;或十八组:十八界。然后需要觉照每一组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4、生灭随观智--------完成透视行法的因缘生灭(paccayato-udayabbaya)之观智,以及透视行法的刹那生灭(khanato-udayabbaya)之观智。行法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内在与外在的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及十二缘起支。
5、坏灭随观智-------见到行法完全不断地坏灭。
6-9、怖畏现起智(bhaya-bana)、过患随观智(adinava-bana)、厌离随观智(nibbida-bana)、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bana)-------因见到行法坏灭而生起的智慧,希望获得解脱的智慧。
10、审察随观智(patisavkha-bana)
11、行舍智-----------决定是行菩萨道还是行解脱道。
12-16、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省察智是可以检查自己获得那种果位。
十三补充:
指南传佛教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初果须陀洹,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 死后七往来。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如弥勒菩萨就是证得斯陀含果,死后在兜率天做一世天人,下一世成就)
三果阿那含,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 (证得阿那含果之人,在死的一瞬间彻悟涅槃寂静而达到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因此无还)
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南传佛教的最高果位。( 同时也是如来十号之一的“应供”。)
.……分割线……
身在轮回不知苦 不觉察
反正下辈子又忘了 换个身体重新来一遍——这是常见
人死如灯灭——这是断见
都是不轮回 都灭了苦 阿罗汉和佛 什么不同?
求知问题 相关了解
其实建群思路也就是先从南传 大乘 藏传历史由来,由此破除很多人教派的分别 疑惑 误会,比如大小之分 发心之分,然后补充基础,比如讲过的经戒律的由来,阿罗汉为何不是发心比佛小,破除一些概念误解,然后开始禅坐系列,禅坐里也会提到各种概念,有了正见,然后才能生活法门,比如财富。
小乘里,成佛之前的都是菩萨
在上座部的概念中,菩萨就是悟道前的佛陀,所以还是凡夫,这一点和大乘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10】༺呗玛多吉༻
神识不灭这个命题是错的。
(一来很多佛教命题推荐大家在讨论的同时也自查。佛教的词汇在先贤翻译成汉语的过程里也产生了让大家理解的障碍,建议大家有便利的话以词为基础找寻梵文原文,对理解有帮助)
(诗歌君:五利使都是不正确的见解,要确立的是中道。我理解今晚讲的是这两句。
只是在想,1、五利使是不正确的见解,这是从何得出的结论?谁又是这句话的评判结语者?
2、何谓中道?照见是中道,又何谓照见?摒弃自己的观点判断结论,让事物自然呈现,还是怎样?那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切,以及说的这个行为,是中道否?)
把五利使是与五钝使共同对比你更容易理解, 这个使是驱使的意思。佛家认为there are 10 matters that slave you totally。有10个奴役,役使你的思见,这10个叫做10使,10 slave owners。
世尊在世的时候大众曾经广泛认为神识不灭。关键是世尊告诉大家这认知是错的。
但是因为神识不灭这个思见在大众中太普遍了,所以被称为常见。五利使是五个主犯,五钝使是五个从犯,五利使就是刚十三讲的五见,五钝使是贪嗔痴慢疑。
一切是因缘聚合而成,不存在在一个恒常不变的神识。常见与断见是一对命题,世尊既不偏于常见(有见),也不偏于断见(无见)。常见+断见,就是边见,释尊主张远离有、无两边,而取中道,不是永恒也不是断灭。说到这你应该已经眼熟了,就是对应心经里的“不生不灭”。
整理:帮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