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高中时代我就耳闻了未名湖、博雅塔和清华园,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大学生,那年九月我考入了北京一所学校,地处北五环外。虽然也是一本,但是我们的学校知名度并不高,与清华、北大之类的国内名校自然无法比肩。到了北京,自然要去感受下那些名校的氛围了。恰恰是这样的崇拜之情却造成了我多年以来的一个遗憾——时常逛北大、游清华,我却没有想过以求学的态度去旁听下课程,填满内心那雀跃的仰望的渴求,而只是以一种游客的身份,从中匆匆穿行而过。
如今,时常会有一种想要弥补亏欠的心情,愈发让我想要同那些无论是世界级的,还是国内顶尖的名校有所交集、产生联系。当下的现状,我进入名校深造的可能性为0,只能从别的渠道去感受和获取他们的力量。
读书,是我接近他们的一种途径,于是我在选书时,与名校有关的书籍总是会先跃入视野。其中,哈佛相关的书读了不少,《哈佛的凌晨四点半》讲述了哈佛学子的优秀源自他们的努力,道出了哈佛的育人理念、分析了哈佛高产精英的原因所在;狩野未希《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则是围绕“独立思考”,讲述了六个方面的内容,这六个方面层层深入,会让读者了解到一项新技能:独立思考,是否能掌握并成为自身的技能,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一次读过完这本书,并未对内容有所思考,只是做字面的理解。所以写下了流水账似的读书心得。第二次读,是在飞机上,高空中的读书感觉挺美妙,这一次,与第一次有很大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每一个方面,我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 不仅仅是在教授独立思考这个方法,而是讲求用独立思考的方法去理解、感受这六堂独立思考课。于是这一次,我有了新的发现。第一次阅读《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 之前,我写下了三个问题:
讲哈佛的课程,作者是接受过哈佛教育的“过来人”吗?
独立思考的内容及方法是什么?
通过此书,我能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为职业发展加码?
现在,我来回答这三个问题。
1、关于作者。狩野未希,学习英国文学的博士,目前是大学讲师,教授思考力与英语时长20年。——这是书中的介绍。此外网络上也并没有更多的信息。作者是不是哈佛的过来人,无处可知。 可是能看出他是哈佛教育的受益人,在序言中他提及“本书是以哈佛大学提倡的思考诀窍及批判性思考为主干,根据个人经验整理成思考方法。”可见,独立思考也是哈佛的教育内容之一,而这,恰恰是国内教育缺失的一个方面。
记忆中,语文课上老师讲一篇课文,通常是先通读文章,然后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最后总结中心思想。那时候,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心思想中有固定的句式:强烈地嘲讽了……,无情地鞭笞了……。老师把教材参考书中的内容让学生抄写下来,然后背会,将参考书编写者的思想当作“标准答案”强加给我们,将本应该进行思考的主观题硬生生打造成客观题,我们能做的只有背诵。归根到底,老师并没有教会我们分析、归纳的方法,直到如今,我依旧没有学会如何归纳中心思想。如今,我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没有丝毫热情,这算不算是一种后遗症?
2、独立思考的内容和方法。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独立思考的意义何在?简单来说,《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告诉我们,独立思考就是遇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之法;深入而言,是一种洞察力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6堂独立思考课的内容归纳如下。第①堂课:建立自我意见——批判性思维;第②堂课:深入理解——提出好问题;第③堂课:多角度看待问题——让观点对抗;第④堂课:预测然后采取行动——应对突发状况;第⑤堂课:欧美人交换意见的规则——对事不对人;第⑥堂课:发现问题——思考的开始;狩野未希不光是讲述了独立思考的几项内容,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这些方法加以应用。
独立思考,不仅仅是个人寻求解决问题之法,也是与人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没有个人观点的碰撞,就无法在交流时擦出思想的火花,有根据才有说服力。狩野未希对三个维度:过去式、现在进行时和未来时,发生的事件都提出其独立思考的方法,全面地分析了独立思考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六个方面,由浅入深、循环迭代。
3、 独立思考的关键是深入理解,带着批判性思维,这也是本书的精髓。在理解、应用独立思考的同时,对批判性思维进行拓展延伸训练,也是一项同样重要的内容。通过阅读一本书获得一个技能,那通常是妄想,前提是深入理解、掌握方法、加以应用。读书之前的第三个问题,我只能说找到了方法,具体掌握和应用,还需要多加练习,而且在短期内并无法看到效果。但是,有了独立思考这样的一个觉悟,也是本书成功的一个方面了。
书中最后,后浪出版公司总结了本书的意义所在,教会职场人士解决在工作中因为思考力的欠缺,无法系统地建立、表达自己意见的困扰。这也是狩野未希在正文中一直没能说明白的一个问题,这个结尾让读者心存的缺憾得以弥补,确属点睛之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