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仁贵校长之所以没有忘记唐诗,是因为他和唐诗之间曾有过一段“伯乐相马”的轶事。
汪仁贵那时是宣传部分管理论教育的副部长,属下的理论科只有两个人,且教学能力平平,难当全市理论教育的重任。部长办公会议据此决定,在省委党校首届理论班的毕业学员中,物色一位理论功底和表达能力俱佳的本市籍学员,充实到理论科。
这个选人的任务,就交给了汪仁贵。
那一届理论班的毕业学员,有好几个是本市籍的。也不知道汪仁贵是怎么考察的,反正他最终选定了唐诗。
这还不算完。唐诗进宣传部后,并没有直接进理论科,而是先放在宣传科,历练一段时间。这个历练阶段,就是一次再考察。只是这个再考察已不是汪仁贵一人说了算,而是要在4个正副部长的共同审视下进行。
考察重在实效,适逢机关学哲学,恰好又有一节最难讲的课无人认领,于是部长们便有了“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的共识。
结果,唐诗是以一匹黑马的姿态冲了出来。事后唐诗不免有点开心,但他不知道,比他更开心的是汪仁贵部长,因为唐诗这一关如果冲不过来,汪部长就有选人失察之嫌,会给其他部长留下话柄。
从那以后,唐诗正式进入理论科,并挑起大梁,不久提拔为理论科长。
而汪仁贵自然也就成了“识马”的伯乐,这段经历,也成了汪仁贵在宣传部供职期间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所以,在党校要开设党史课,而当年的理论科长唐诗恰好就是现在的党史办主任,汪仁贵还能放过他吗?
当唐诗意识到这件事已到了无法推辞的地步时,只好定下心来开始备课。白天上班时他要和大家一道编写书稿,这个备课只能利用晚间在家中进行。
首先是选题。巢湖市的党史资源丰富,能够拿出来宣传的东西很多,几经筛选,唐诗最终定下三个课题。因为党校青干班安排的党史课程只有三节,当然,这里的一节课,不是中小学那种40分钟,而是半天时间内两到三个小时之间,由教员自行掌握。
唐诗选定的三个课题,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中共党史上最早为革命牺牲的著名烈士李慰农(党的初创和大革命时期);
二,巢县本土的两个抗日第一枪(抗日战争时期);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第一船”(解放战争时期)。
这三个课题的内容,实际上是巢湖地方党史中的三个“第一”,在全国党史中也有一席之地,微观和宏观都能叫得响。
一个月后,市委党校青干班正式开课。
由于此前开展的纪念蒋家河口战斗六十周年活动,已经对新四军的“东进第一枪”作了广泛宣传,因此,唐诗在课程安排上,趁着这个热度,首先从第二个课题——“两个抗日第一枪”开讲。
市委党校的课堂是阶梯教室,站在讲台上,教员和学员更容易形成视觉上的互动。看着下面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唐诗的心情也年轻起来。
“六十年前,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人,在巢县南北的山水之间,开启了抗战的艰辛历程。”
唐诗以年轻为锲入点开讲,准确地抓住了青干班学员的心理兴奋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