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葩大会看到青年女作家蒋方舟分享她在东京一年的孤立又孤独的生活,远离家乡,远离朋友,远离熟悉的一切,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去学习日语,独自一个人在东京生活了近一年的时间。她说这个经历治愈了她的讨好型人格,因为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她几乎没有任何人情压力,这对于她来说是个完全的释放。中国是个以听话为最高道德标准的育儿准则,而听话就是讨好型人格的来源。壹我是个非常讨厌“听话”二字的人,几乎听到家长对小孩说“我这么辛苦为你付出,你怎么不听话!”就想 发 飙 大 骂 他一顿,所以每每听到这些言辞,我都尽快让自己离开那个环境,因为我真的怕自己 失 控!这些内心的愤怒来自于哪里呢?当然是来自于我的家庭。我的家庭是典型的“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不听我的话有你苦头吃!听我的准没错!”听话教育家庭。从小到大,我几乎都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意愿,只要稍微顶撞一下父亲,就要遭到父亲和母亲的同时训斥,那对于幼小的我来说,实在是无法承受得起,所以结果就自然而言的变成了“乖,很听话,很文静!”的乖宝宝。现在回想, 细 思 极 恐!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孩,慢慢便成了文静的“乖宝宝”,那是怎样的一种丧失!现在写下这些也是希望如果将来某一天我也为人母,希望不要重蹈覆辙,可以还小孩一个自由发展自己的童年!不过事已至此,去过多的责怪父母,显然也只是刻舟求剑,我们都已经不再那个时间节点上了,事情已经发生,在抓住过去紧紧不放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即便我们不刻舟求剑,过去生成的习惯和应对模式还是会对现在的生活造成很深的影响的。贰我反观日常与人的相处中,我几乎都在去往讨好别人和正在讨好别人的路上。譬如,与同事相处,几乎都是我先发起话题,因为我觉得不说话好尴尬;有时候心情不好,还是会装作若无其事,与他人相处其乐融融;一群人出去吃饭,我总是会活络气氛,因为我觉得我好像有这个责任去让别人开心,即便我其实也很累……尤其是与强势的人的相处中,我几乎不懂怎么样去坚持自己的意见,相对于过去的唯唯诺诺是好了一些,但是要坚持自己还不懂得,因为面对强势入侵,他会勾起我内心恐惧的经验,那是非常痛苦的!后来我越是这样做的时候,我开始越来越不舒服,我开始静下来思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就不能不开心吗?我就不能帅臭脸吗?我就不能面对尴尬吗?我就不敢 骂 人 吗?我就不敢与人发生 冲 突 吗?如果这一切我小时候害怕的,现在又重新在承认的世界里发生一次会怎么样呢?!会怎样呢!叁举一个最恐怖的例子,即便全世界的人都讨厌我,不理我,那又怎样!其实也不会怎样。相反,我们的一味讨好,别人并不会领情,他会习以为常,理所应当地觉得那是你应该做的,如果你有一天不这样做的时候,他反而会开始责怪你,你的付出与委屈求全除了让自己不痛快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积极的效应!所以,无论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还是让一切回到正轨,我们都不要去忍受那些我们觉得不舒服的情绪。我们要时刻觉察今天的自己有没有惯性地陷入讨好他人的模式,讨好与乐于助人是两件事,千万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有机会,有条件,我们也可以像蒋方舟一样,离开熟悉的人事物,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独自生活一段时间,为的就是遇到我们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勇敢的说一声:NO!遇到 泼 妇,可以放下矜持,撸 起 袖 子,跟他 一 拼 高 低!这世界最愚蠢的事情就是跟 泼 妇 讲道理,吵 就 吵 呗,谁 怕 谁 啊!管 他 的 呢!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一个人的狂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