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儿子,小的也是儿子。大儿子今年十三岁,小儿子刚满五岁。
小儿子一直很调皮,性格又很倔,经常把他的妈妈惹毛了。有一次,俩母子达成协议:只要一周时间内小儿子没有犯大错误,就会获得一个乐高玩具作为奖励。原本这事儿是一个有条件的协议,可最后执行下来,竟演变成了每周一雷打不动的“乐高采购日”。即便碰上哪一周幼儿园放假,小儿子还是会在周一照常提醒他的妈妈,放学后别忘了去那家熟悉的玩具店选乐高。尽管小儿子在这场协议中偷换了概念,但妈妈认了。看着儿子每周都有个盼头,做妈妈的就很开心。
小儿子对乐高的兴趣,源于他的哥哥。哥哥对弟弟的影响,特别大。每当看到难得闲暇的哥哥摆弄出一个复杂的乐高造型,弟弟总是对哥哥崇拜得不要不要的。但是,小儿子也有自己的“乐高经”:每周一就是他的“乐高时光”,他会独自花上差不多一个钟头来伺弄妈妈新买回来的乐高,直到拼装成型,洗手,吃饭。虽然现在买给他的乐高都是比较简单的造型,却并不妨碍他从中获得妥妥的满足。大部分时候,他会独立完成这项工作,偶尔遇上需要点气力的环节,就会请求哥哥的支援。拼装完成后,他还会请老爸帮他拍照留影,仪式感十足。
外出在酒店也不忘画画小儿子不仅研究乐高,更让他上心的是画画。每天,他差不多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在画画这件事上,周末就更多。每次拿起笔来,他至少可以专注地画上半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在此过程中,我们一般不会去干预他,他趴在屋里一角全神贯注,自得其乐。
三四岁的时候,小儿子画画随意性很强,没有明确的表现主题,画面效果也完全处于偶发状态,偶有“佳作”,“事故现场”就更多。最近几个月以来,他的表达意识和表现能力都有所增强,而且竟自发地玩起了临摹,这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他总是一段时间关注一个题材,过一段时间又换一个题材:工程车、直升飞机、葫芦娃、奥特曼……妈妈带他去观看了大数据博览会上的无人机表演后,他就连着画了好几天的无人机,对无人机的结构比我还熟悉。在每一个时期内(一周以上),他每天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描画自己所关注的题材,对着手机上好不容易搜索出来的图片一阵装模作样的临摹,然后再加上一点发挥,这样弄出来的画面,时不时就会让我们“刮目相看”。当然,我们对小儿子画画这件事,并没有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奢望。他享受到了学习专研的乐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小儿子在天海美术馆体验创作弟弟拼装的乐高,哥哥一般是瞧不入眼的。但弟弟的画,有时候真的会让哥哥佩服。让哥哥佩服的,不仅是弟弟的画面,还有弟弟作画的状态。哥哥现在七年级,每天的作业通常要做到夜里十点多才能完成,像弟弟这样大把时间挥洒在画纸上,对哥哥来说,很奢侈。所以,每次看到弟弟的“作品”,哥哥的佩服里多少有一丢丢的“酸溜溜”。
大儿子的户外写生哥哥小学时学过一段时间的儿童画,也曾经享受过专注描画的乐趣。有一次,我带他到方聪老师位于贵阳香纸沟的纸艺博物馆拜访,他竟然对着池塘里的荷花专注地写生超过一个多小时!为了鼓励大儿子,方聪老师还在他的写生画稿上签了名字。那一次,我觉得大儿子是真正享受到画画乐趣的。
大儿子性格其实挺沉静,这尤其体现在他拼装乐高的时候。如果她的妈妈不去制止他的话,他可以专注地拼装一个复杂的乐高模型超过三个小时!遗憾的是,像这类不带任务性质的研究,对他们这样的初中生来说实在太少。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应付那些通过标准答案评判的作业和试卷。我很少发现大儿子会带着一种探究的神情做作业,这和他拼装乐高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我想,我们的学校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地腾一点点时间,创造一些让孩子们乐于热心探究的机会呢?
大儿子的乐高拼装孩子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热情,是千万丧失不得的。好奇和热情,就仿佛创造力得以腾飞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专注探究也是孩子感受知识美妙、培养审美意识的重要契机。正是由于中小学时期繁重课业的拖累,使得心浮气躁的孩子们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一点点衰减,当他们好不容易熬进大学的时候,知识对他们而言已经有点形同陌路了,而其中蕴含的不可言传的美感也随之一同消亡了。虽然他们还是会因为毕业和文凭的需要而去花时间啃书本背课文刷考题,但获取新知的乐趣实在离他们越来越远了。于是乎,我们怎么能期望他们能写出有想法的论文?怎么能期望他们能创作出有水平的作品呢?
说实话,我无法预知两个儿子的未来。两个儿子现正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表现或许都符合各自的个性发展趋势,该经历的他们也都会经历。当下,或许大儿子稍微艰苦些,小儿子相对自在些,但他们的处境其实是一样的。我只是希望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对他们宽容一点,好让他们正在经历的每一天,都能多少保有一些对新知的探究兴趣和专注热情。这样,等到将来他们进了大学,就会懂得:那个围墙不再能够封闭的校园,应该是一个可以怎样去享受知识盛宴和美好时光的温宁世界。
小儿子手机镜头下的爸爸小儿子的世界,就像是从葫芦宝贝里蹦出来的精灵一样,无穷无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