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孔子在《礼记—礼运》里讲的一句。通常意义上,我们的解读的意思是说圣人讲: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是生活的问题,一个是性的问题。这是人类最大的欲望,尤其关乎民生问题的饮食。
饮,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寓意是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饮的本义是喝。《说文》里讲:飮,飮也。虞注:“水流入口为饮。”
再来看食的意思。食字从人,从良。“良”意为“拖尾到底”,引申为“从生到死”,“人”与“良”联合起来表示“维持人一生的东西”。东汉·许慎《说文》里讲,食,饣米也。而六谷之饭曰食。从生到死,由此可见,在遥远的中国封建王朝,人类已经对饮食有了深刻认知。
当过多年记者,跑过天南海北的70后美食作家王恺曾言道:“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没有吃不饱的记忆,但都是吃不好的记忆,人有种补偿心理,吃不饱的人,能吃饱时还是拼命多吃,吃不好的人,总是空前的馋。”
为了将这份特殊的馋进行到底,继《文艺犯》《浪食记》相继出版后,王恺与资深媒体人戴小蛮耗费三年光阴,遍访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六座城市的口碑百年老店,人气网红餐厅、街头苍蝇小馆,选取“蔬菜、肉类、海鲜、鸡鸭、米面、豆腐、杂食”七类食材中充满烟火气的美食,通过800余幅活色生香的现场摄影作品,将一道道灵魂食谱与饭桌观察向读者一一呈现,让读者一饱眼福的同时不禁感叹,原来生活也可以这么丰盈,这么随性……
正如书中所说,菜市场里的食材,不仅好吃,也好想。因为菜场里拎着菜篮子的人都在想:今天吃什么?怎么搭配?几个人吃?如果碰上熟人和熟悉的摊贩,还会寒暄几句。周身裹着人间烟火气,喧闹又鲜活的菜市场里,真实得能触摸到生活具象的模样……
中国人对吃的认真古来有之。以红烧肉为例,简简单单一道家常菜却有着南北之分。书中不仅道出红烧肉与北宋时期东坡肉的渊源,还讲道,某部美食纪录片在上海拍摄红烧肉时,因一道在上海生活的北方家长做的红烧肉中加了蒜和青蒜苗,而被地道的上海人疯狂diss,甚至该家长个人信息都被人肉。中国人对待红烧肉的认真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平日里也是一位美食爱好者,对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也有着自己的心得。由于“南甜北咸”的饮食差异,红烧肉当然就有北方和南方的做法,色泽上更是大不相同。笔者虽是地道北方人,但却对南方红烧肉情有独钟。南方人做红烧肉,尤其上海人,喜欢用老抽上色,而且必须加冰糖一起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的本帮菜系,他们做红烧肉有着“一手酱油瓶,一手糖罐头”的说法,这就充分体现出了“浓油、赤酱、口感甜”的特点。一碗红烧肉端上桌,肉色外表发黑发亮,可吃起来并不油腻,有着入口即化的口感。
除了红烧肉,笔者对书中罗列的腌笃鲜、宫保鸡丁、葱油面、八宝豆腐、八大碗等菜品之做法同样深感兴趣。炎炎夏日,厨房似乎成了许多人的魔咒。但为了家人吃得开心,总有人愿意顶着高温与油烟,将自己对家的满腔爱意尽数挥洒在小小的方寸之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似乎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吧!
在这本令人望之食指大动的美食摄影集中,笔者从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一道道实用的食谱,也不仅是舌尖上那种酸甜苦辣交融的味觉享受。透过一道道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美食,仿佛看到一张张朴实憨厚的中国人面孔下蕴藏着的那种种让人感动、流泪、温暖的情愫。这世上,每个人的命运轨迹虽不一样,但对于美食的态度却是共通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论我们身处何处,只要始终热爱生活,再普通的食物也会给人以温暖与慰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