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到我们家不富裕。”
“你感觉你家经济状况是不富裕,还是比较穷?”我帮男孩澄清感觉。
“应该是比较穷吧。”
“你是从哪些方面感觉你家里比较穷呢?”
“我们家买的物品,吃的和穿的东西,我感觉没有别人家多,没有别人家好”
“看样子,家里当时买的物品和零食并没有满足你的需求”
“有那种感觉,我上初中的时候,考上我们当地比较好的中学,很多同学家境比较富裕,他们的消费水平很高,我觉得我们家比较穷,我不敢花太多的钱,我爸妈挣钱也不容易,我开始想着怎样能少花点钱,或者不花钱,尽可能给家里省钱,花家里的钱我会觉得内心很不安,我想我的压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男孩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片段的记忆,企图寻找今天自己压抑性格的来源。
男孩父母说家里并不像男孩所感觉的穷,甚至还是村里经济比较好的家庭,这只是男孩的感觉。
“你现在呢,现在,还是在压抑着自己吗,想办法为家里省钱吗?”
“我现在,没有什么欲求,想要的东西也不多。”
男孩所说的没有欲求,其实是从小时候压抑自己的欲求,长期这样,形成了习惯,对自己的欲求已经没有感觉了。
“初中那时,你多大年龄?”
“12,13岁”
“现在多大了?”
“现在16岁了。”
“在你们家里,有父母和孩子这两个角色,你是父母还是孩子呢?”
“我当然是个孩子了。”
“在一个家里,有多少钱,怎样帮家里省钱,家庭经济问题是父母考虑还是孩子考虑?”
“一定是父母考虑的问题。“
“你从12.13岁开始考虑,家里穷,怎样帮家里省钱了,你已经把你父母考虑的问题考虑了,把父母的责任扛了起来,在古代,作为皇帝的儿子,替皇帝考虑国家有多少钱,怎样能省钱,这样的做法是谋权的嫌疑啊,会被杀头的啊,这是很危险的,甚至严重者要株连九族啊,你这是篡权啊!”
听了我这样有点夸张的解释,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没想到自己原本想帮着家人省点钱,竟然能从历史渊源被老师说成篡权株连九族,犯罪,还真是小看了自己的这个行为。
孩子,你现在问问爸爸妈妈:他们给你的钱是让你高兴地花着幸福地享受着,还是让你难受着省着点消费,然后难受的用那些买来的物品。
我知道一定是让我开心高兴地!
再和爸爸妈妈确认一次,问问爸爸妈妈
男孩的爸爸妈妈就在旁边坐着,让男孩和爸妈对话确认这是事实,这其实是个仪式,期望男孩意识到当初压抑自己,不敢花钱,总是省着压抑自己的做法,本来想讨个乖孩子,懂事孩子,讨父母欢欣,沒想到爸爸妈妈喜欢的是我开开心心享受爸爸妈妈给我的钱。
金钱本来是为我们人类服务的,有些人因为曾经的贫穷,恐惧全钱,过度压抑自己,挣到手的钱消费时痛苦万分,整个人生,被这样的痛苦吞噬,逐渐麻木,心灵长期得不到解放,心理疾病抑郁焦虑由此而产生。
男孩已经从认知上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是个孩子,孩子就要做孩子的事,享受爸妈给自己的爱,用快乐的心情花着爸妈给自己的零花钱,无须压抑自己
有个成语叫作:矫枉过正,它的意思是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
为了让男孩能够从行为上做出改变,临走前,我给男孩布置了作业:外面吃饭时,要比平时多“浪费奢侈”一把,要一个自己没有吃过的菜,去超市买东酉时,要花超出平时一倍多的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