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小记

作者: 小萌MoeL | 来源:发表于2018-03-04 22:27 被阅读5次
    家乡的海

    元宵节一过,这个年也终于结束了。

    前后算起来十五、六天,有点太漫长,远比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或者新年假期长。也足以让稍加放纵而吃出来的赘肉长结实。而一斤斤反弹回的体重,是对所有妥协和不自制的无情揭露。

    嗯,其实是对这样的一场集体大狂欢抱有一定的谨慎态度的。但是,它是一年中一段特殊的时期,也让“归家”有了特殊的意义。所以,在各种矛盾的情绪交错中,根据想到的事,喜欢的事,正在努力的事,来简单聊一下这次回家和春节小感吧。

    (一)仪式感

    其实,如果不是昨天(正月十五)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和不断绽放的烟花,我会觉得春节早过,3月春风已来。

    是的,在我的家乡,从早上开始,就能零星听到爆竹声。晚上回家路上,鞭炮和烟花接连不断。几年前限鞭时情况好了些,现在反倒又恢复常态一样。噼里啪啦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半,大部分人才终于折腾累了、罢了。回家途中,甚至还遇到了在小巷的十字路口或街边烧纸祭祖的。我家现在没有这样的祭祖习惯,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有这种讲究。

    维持旧习惯和保持思维定式是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很难。因为不需要改变,不需要走出“安全区”,不需要费力。

    除了这些必然在春节期间会出现的应节气氛,在心情上,其实并不觉得自己真的就在过春节。也不知道是我们长大了,“沸点”高了,还是客观存在让现在的春节变得乏味,一年不如一年有意思。看到新闻节目里各式各样各地人民热热闹闹欢度佳节的样子,再想到自己的心情,总要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了个假年……

    快乐的记忆,好像已经被留在了身后。现在的春节,于我来说似乎只意味着陪伴家人,而其他与之相伴的娱乐,都无足轻重又缺乏吸引力。

    还记得在除夕前回家。能明显感受到周围的冷清,很多人都回家了,但是没见到街上装饰得有多红火,一些小商店、铺子关了门,也没有窗明几净。路过一个糕点店,门窗上竟然还挂着“圣诞快乐”和小雪花的装饰。细想,这都2月过半,也太过时了。再想,置办什么都要额外花钱花精力,好不容易搞了点装饰,对于小本生意,哪里舍得用不了几天就换下来……

    但也是在这一点点的放弃、妥协和不再要求中,生活变得粗糙又慵懒。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慢慢开始强调“仪式感”的原因之一。生活的美感,品质,愉悦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和要求中。

    不过,也不必要评价他人,因为我对过春节都已经没什么执念,而且随着长大,越发觉的麻烦并懒于折腾。

    一直把阳历的1月1日视为一场有特殊意义的时刻,需要费劲地总结过往、展望未来。而那么费劲一番后,也懒得在1个多月以后再来庆祝、展望什么。所以,“陪伴家人”这个理由才促使着我尽可能要把春节的假期空出来,回家过年。即使年味儿早就淡了。

    回想以前,总是盼着过春节买新衣服,还一定要等到初一早上才能换上。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买到,也不会因为这一时期而特别期盼什么,这些年也会时常穿着旧衣服过春节,自己也没觉得想计较。

    以前,会花好多时间里里外外地打扫卫生。尤其记得小时候,屋子里的窗会被木头隔栏分成一格一格,而我又会跟它们较劲儿,知道哪几个窗格子自己够得着又擦得顺手,哪几个要站到窗台上才能擦好。年复一年。现在,会请家政公司的人帮忙,他们专业又麻利,一会就能把窗擦得锃亮。我以前死磕的那个功夫,人家一个人就能把好几个屋子的窗擦好了。

    以前,初一在去奶奶家拜年前,要先把自家一整个楼的10来户人家挨个儿串串门拜个年。现在,住在高层,全楼没有我认识的人(这些年也是常年在外的愿意),也不会去谁家拜年。

    以前,还很喜欢烟花爆竹,虽然自己不敢玩,只爱看。现在,考虑到环境和安全问题,对鞭炮烟花愈加不胜其烦。

    以前,会把登在报纸上的春晚节目表剪下来,期待着,等待着,然后收到剪贴本中(早不知道丢哪里了)。现在,开着它当背景声音,却不曾好好看上几眼。

    对了,以前,我们小辈儿是需要垫个报纸,向长辈(爷爷奶奶)下跪磕头,然后得到红包的。慢慢长大了,过了收红包的年龄,好歹摆脱了这种习俗。

    不过,正是这些“套路”和一定要做的事,构成了我对春节的记忆和一定程度的怀想。所以,不太喜欢如今这样越来越便捷却冷漠的时代,总觉得因为这些时代变迁,才让春节越过越没劲。但同时,也很想远离一些循规蹈矩、无谓的讲究和各种“糟粕”习惯。

    (二)与父母和长辈相处

    回家让人幸福,但与旧的观念“抗衡”却难免感到痛苦。这里就不再赘述起因和现象了,毕竟大家归家前大概都准备了一套如何对付父母和亲戚各种催问的秘籍和宝典。

    我相对比较幸运,不管是父母还是亲戚,都是很容易沟通又愿意接受新观念的长辈。(不过依然年年被“催婚”哈哈哈……突然觉得小时候汇报考试成绩应该是easy模式了,从来不知道人生的hard程度会随年龄递增。)

    于是,小辈们各说各话,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抗衡。以至于长辈看到我们的倔强和不懂事,我们看到长辈的老套和冥顽不灵。互相的不理解。早年,其实我也心里有打过各种腹稿,理论一套一套的,准备拿出来一一回击。但其实说不了几句,发现家长并没有逼我(他们也是心有余力不足,插手不了什么。当然,每一家情况不同,这里不做概论)。以及慢慢发现,反抗只能彼此伤害,增进沟通和理解才是解决良方。

    如今的时代变换太快,知识结构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观念和思想在变。扑面而来的变故让你我都无时无刻不感到焦虑,何况父母。对于新观念,他们可能会因为不理解而拒绝,对于新方式,他们可能因为不熟悉而感到恐惧。所以为了追求“安全感”,人会习惯性地保持着一直以来的种种行事方式和思考方式。以及,因为环境的影响,“思维固化”也会出现。

    亲戚、父母们的问候,担心甚至催促,很多也无非是希望你拥有好的、幸福的人生。虽然“好”与“幸福”的标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只是他们的标准。对于这样的情况,与其不耐烦、抗拒,不如耐心地去交流。让他们参与到你的世界中,也让他们参与到当下的时代中。

    这些年,我时常在外,接触到很多新观念和新想法。所以,总是希望能带着父母出去旅行,或者拿我学到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交流。比如,我买了手帐给我父母用,这次回来也想把我在学习的“阅读法”和他们分享。当然,父母也有自己的方式和习惯,不是轻易能改变的。所以,慢慢来,也不要强求。比如阅读法,也许对我们来说是快速摄取信息、进行自我成长的方式,但对父母来说,也许重拾阅读习惯之类,就足够了。

    以及,如果一味以自己角度出发,妄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父母那一辈就太自大了。他们的人生经验远比我们认为的丰富。所以,保持沟通,取长补短。他们提供经验,我们提供新思路。结果不是谁改变了谁才行,而是取得一个好的平衡。在和父母和长辈的交流中,我也在努力完善和补全自己的不足,获得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事物和生活的体验。

    (三)自我审视

    春节是个特殊的时期,有各种各样的仪式感。排除上面提到的,来说说我还喜欢做的事吧——总结自己。

    这些天,有很多“时空变换”般的感受。从海外到家乡,从现在到过往。

    回家后的总结自己和年末的总结稍有不同,在自己的屋子里翻箱倒柜地看过去自己那些玩物。翻阅相册、和朋友的信件、日记,借着扫除再一次摩挲过一件件爱物、一本本书、一盒盒游戏……那些买过的、没丢掉的物件中,藏着一路而来的喜好,记忆。在这样的触碰中,我又看到了过去的那个自己。

    隔着时空面对自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为我一直很渴望再多一点地了解这个自己,也很想知道,曾经的自己经历过什么,是以怎样的心情一路走来的。喜欢什么、潜藏的、不变的又是什么。是怎样的一个人,又有怎样的使命……我将过去的经历看得重要,觉得每一步都应留有痕迹、供日后的自己来检阅。所以,每年新年或春节期间回家,都是一次面对和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

    很多年前,我就很希望自己有一种穿越时光的“超能力”。以我现在的样子,去真切地看一看当年的时光。看看那时的父亲、母亲是怎样把小小地我一点点地带大,他们在养育我时又同时在经历着哪些压力和苦闷。也想看看那时的我自己,为了哪些事而感到悲伤得难以自已。

    如果我可以将此刻的这些“智慧”分享给那时的“她”就好了。如果我可以让那时的“她”再多体谅一下父母就好了。但是,小孩子就是这样,自顾自地成长,也只能看到、感受到、烦恼于周围自己的这一方小世界。以自我为中心,自顾自地只看到自己的烦恼。而现在这个我,在未来那个我看来,也无非如此吧。此刻的烦恼、郁闷,会被未来的我视为无足轻重的小事。但此刻的这个我,就是无法感受到未来那个我的关照呀。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在错误中笨拙地前行。

    而我发现,即使总结半天,自己依然无法完全地了解自己。每段经历,在不同的时期回顾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没有唯一标准。就如同我在翻阅过去看过的书时,也总会领会到不同的意味。而当下这个自己,也在每天,一点点地,更新着自己的视角。

    所以,关于“自我”和“人生”这个课题,大概是要穷尽一生、与自己相伴一生,才能逐渐明朗的吧……

    或许……

    那么你呢?在2018这新一年,和过去的自己有多少的不同?

    放弃了什么?坚持了什么?又准备在哪些地方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节小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jw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