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儿童生活的“去自然化”现象严重,出现的“自然缺失症”令人忧心。让幼儿教育回归大自然、回归真实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新要求。“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最有趣的老师,能给人无穷的教益”是国内外教育家深谙的真理。自然资源已成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逐步渗透到幼儿教育中来,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成为幼儿教育的新视角。
据调查,我国目前孩子的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仅有4.8%超过 10 小时,9.3%的人是 7~10 小时,37.4%的人是 3~7 小时,48.5%的人少于 3 小时,现代的孩子没有时间走向大自然。研究还表明,现在的城市儿童普遍存在生活“去自然化现象”,很多孩子出现了“自然缺失症”,身上越来越出现自闭、依赖网络、社交障碍、沉迷游戏等特征。虽然我国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大自然、回归真实生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开设自然教育课程,使孩子们得以亲近、认识、热爱自然,但此类课程因缺乏直接的体验,并未真正助益于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塑造。若能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引入幼儿园或小学的教育与教学中,无疑将会大大缓解目前城市儿童普遍出现的“自然缺失症”。目前许多幼儿园已经在行动,各类“走向自然”的教学课程的实施,令家长和社会各界看到了防御“自然缺失症”的教育希望。
一、带孩子走进自然,让教育返璞归真
研究发现,我们把儿童放到自然中,让其在自然里体验式的学习,他才能接收到“自然教育”的各种养料,逐渐培养出各类美好的情操。自然教育除了能塑造儿童更健康的人格和情商模式外,还影响着儿童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一个亲密接触自然的儿童,能更充分地感知自然的美与趣,更容易感受生命的丰富,也更容易获取平和、宁静的情感体验,从而远离浮躁、傲慢、膨胀等不良情绪,以更充沛的生命敬畏感,塑造出更和谐的人格模式。实践表明儿童通过各类走出教室、走向自然的户外活动,其思维活跃度更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强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也提升了。总之通过“走向大自然”的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了,知识面更广了,脑子更灵活了。
二、教学中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自然教育”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学中能够因地制宜的开展“自然教育”,才能更有效地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一)多利用自然教学资源,多借助真实的实物
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教学资源宝库,它是人类和所有生命生存的场所,它会随着季节的变迁呈现出多姿的形态。各种生命和人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以繁衍生息。幼儿与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们更愿意去接触和探究大自然。幼儿园阶段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可多利用自然教学资源,如自然界的云、雾、水、电、花、鸟、虫、鱼等自然物品或自然现象,引领孩子们亲临自然现场体验它们。幼儿能看到、摸到、尝到这些真实的实物,往往能更深刻地认知自然,从而更愿意亲近自然。如带领孩子们走向自然,认知一年四季的植物,感知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变化,感受自然的神奇与伟力。孩子们只有亲临其境、亲尝、亲历后,才能明白自然的美妙滋味。大自然是幼儿最好的游戏场所,最佳的情感疗养所,能够给予幼儿各类“天然课程”。教师只要愿意采取“自然教育”课程模式,就能发掘出各类自然教学资源,帮助幼儿去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进而在此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感、环保意识等优秀情感。
(二)依据儿童发育特点,科学选配本土资源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植物等,都能引起幼儿的关注。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一批本土自然资源,它们是当地的特殊地理形态,特异动植物,或一些科普教育基地资源。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身体心理特点,挑选适宜的场所,带领孩子们走向自然。如一些动物园、植物
园、百鸟园、蝴蝶馆、海洋馆等,那里面的飞禽、走兽、水族、昆虫、植物等,都是幼儿最为好奇,最容易喜爱的事物,它们都为幼儿去亲历体验自然提供了可能。引导幼儿“走向自然”的教育,也应该重视引导幼儿融入社会,要重视科学选配当地的民俗、民间艺术、风土人情资源,将其纳入幼儿自然教育的教学资源库。如以一些当地的节日活动为载体,带领幼儿参与其中,亲历体验本土文化,能够爱上自己的民族特色,爱上家乡的民俗风情,成长为一个更为社会参与感和奉献精神的小公民。爱“娱乐”是幼儿的天性,追求各类欢愉的活动,进而从中感知本土文化艺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法。
(三)注重兴趣与需要,引导幼儿主动“走向自然”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兴趣点和敏感区。孩子如何主动的“走向自然”,学会从自然中获取知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情感模式,也需要以兴趣和需要为诱发点,实现由引导到真心爱上自然,愿意主动亲近自然的教育目标。如爱水的幼儿,海边、河滩、湖岸等近水的自然环境,往往更能让孩子们主动地“走向自然”,愿意去认知与此相关一系列自然常识。我们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的需要,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性。
自然教育课程,还需教师有一双善于捕捉儿童兴趣的眼睛,能准确发掘出孩子的兴趣点,随后再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走向自然”的相关课程,进而让孩子在活动中享受、感悟、对话自然,进而使儿童的天性和兴趣得以养护,使其灵性和主动性得以唤醒。
三、当前幼儿教育倡导“走向自然”的重要性
倡导幼儿教育“走向自然”是符合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也与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致,还和未来国际型人才的走向吻合。要想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人才,自然教育就能实现。
(一)儿童的“自然缺失症”需要幼儿走向自然
据《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发布)显示:目前我国12.4%的儿童出现了“自然缺失症”倾向。随着儿童与自然环境越来越疏离,儿童身上越来越流露出注意力不集中、自闭、情绪调节能力差、社交障碍、环境适应能力差、网络依赖症、不好奇自然现象等特征。人在工业文明中的异化现象,值得家庭和教育界警惕。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才四五岁,却已是一个游戏高手。各种智能手机上的游戏,如“地铁跑酷”、“切西瓜”等
都玩得非常熟练,大人往往还玩不过他,随时随地见到手机都想玩游戏。刚开始家长们觉得孩子还小,玩一玩也无所谓,可渐渐却发现孩子迷上游戏后,对其它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在幼儿园上课也总是走神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还冷漠孤僻。
伴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越来越多的儿童整日生存于钢筋水泥的狭小空间,他们没有走向大自然的机会,没有独立玩耍的时间,没有玩伴,甚至很难获取父母的陪伴。孩子们不得不与手机、电视、电脑、Ipad 为伴,成为了“容器人”和“触屏一代”,出现了“自然缺失症”。过度沉溺于电子游戏的孩子,其实是一种人的异化,电子产品加速了人的自我迷失感,而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倾向,需要我们的幼儿教育倡导“走向自然”。
(二)儿童要培养出敬畏自然的心理,需要其走向自然
如今的孩子,往往更熟悉超市里的半成品食物,却不清楚食物从哪里来,很少有孩子能弄明白环境与人类是什么关系?但研究表明,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重要性,不亚于睡眠和充足的营养。孩子在成长中正确地认知了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关系,才能形成更健康的人格。教育若想培养儿童对自然的敬畏心,必须让儿童亲自体验自然,学习各类自然知识,亲自走向自然后才能对自然有更真实、正确的认知,进而对自然萌生敬畏心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从未接触过土地,从未被自然感动过,该如何懂得善待我们的自然环境呢?如果地球上的人类都不再善待自然,那自然还会容纳人类吗?因此,我们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教育儿童能够敬畏自然,这也是关系到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综上所述,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优秀的教师了,它能带给儿童巨大的能量,带给儿童无尽的知识和智慧。我们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引入幼儿教育教学体系中,必将大大缓解城市儿童普遍存在的“自然缺失症”,也将为传统教育模式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摘自《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年第 7 期(总第 163 期) 教育理论研究专栏
作者简介:孙彦霞(1980-),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