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其二
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忧愁难以成眠的人索性起身拨弄乐器,他刚刚用赵瑟弹完一曲,马上又拿起了蜀琴,还想再弹一次。
为什么会用赵瑟和蜀琴呢?在春秋战国时,赵国人以擅长鼓瑟主城,《史记》里面不是还记载渑池大会,秦王让赵王鼓瑟吗?所以赵瑟本来就是瑟的代名词。蜀琴其实也是一样的,蜀地出产的桐木特别适合做琴,所以蜀琴也可以称作琴的代称。
但我们如果光理解到这个程度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古代赵国是盛产美女的,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许多国君和诸侯的夫人都是赵国人,所以史称赵女变诸侯,其实在这里写赵瑟是在向我们暗示,这把琴的主人是个美女。至于蜀琴,大家应该都知道西汉的司马相如卓文君私奔,这是一个古代流传非常广的爱情故事,所以蜀琴又代表着儿女之情。了解了美女多情这个主题,凤凰柱和鸳鸯弦就好理解了。
凤凰住也罢,鸳鸯弦也罢,它们不仅仅是乐器上面的装饰图案,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有意向:鸳鸯是一定要双宿双飞的,凤凰也一定是雌雄相伴。司马相如当年给卓文君弹奏的就是《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琴瑟和鸣,在中国古代更是夫妻好合的代称,所以,此句一出,我们也就明了了这个忧愁之人,她应该是一个少妇,她期盼琴瑟和鸣鸳鸯双栖。
可事实呢,是春日迟迟独守空闺,所以她才会鼓瑟弹琴夜不能寐。她的丈夫到底去了哪里?我们来看下两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燕然”是边塞的代称,当年窦宪大破匈奴,燕然了石马,从此之后,“落日孤城闭”,“酌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就成为一代一代戍边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想来这位少妇的丈夫也是去戍边了,她把一腔心事都寄托在刚刚弹奏的乐曲里,可是这乐曲如何能传到丈夫的耳朵里呢?此时少妇突发奇想,她想,我就拖着浩荡的春风,把这一腔心曲寄给远在边塞的你吧——这就是李白的风姿,在李白的心里是永远鼓荡着春风的,他不仅仅会说“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他还会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还会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无拘无束的春风背后,正是李太白那颗自由奔放的心哪。
那么这位少妇真得相信春风能够替她继续相思吗?我们看下一句:忆君迢迢隔青天。这是这首诗里面非常独特的一句,其他诗句都是两两相对,只有这一句是一个独立的句式,这是在加重语气。
我与你是天各一方,我们之间相隔的是那遥不可及的苍茫青天。前几句本来是在描写少妇缠绵的相思,但是这一句感叹的是多么的雄壮,这就是李太白的口气呀。既然是“一君迢迢隔青天”‘’,相思难以寄到,忧愁终将难以排遣,这个少妇会怎么样呢?本首诗中最感人肺腑的一句就出来了,“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用横波来形容女子清澈而流动的眼神,这不是李太白的首创,但是所昔日横波美目今日变成两道汩汩流淌的泉水,这却是非李白不能到也。泉水汩汩流淌,永不停息,少妇相思的泪水也是汩汩流淌,永不停歇。这是多么夸张,又是多么感人,同时又是多么美好的贴切。
其实这两句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李白说出来的话就是那么的灵动神飞。
最后一句又如何?“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我们看前几句都是在描写少妇的所见所为,所思所想,她日夜想念的丈夫一直是躲在后面的。但是在最后一句中,少妇面对着远方的丈夫直抒胸臆:如果你不信我为你肝肠寸断,那你就回来看看镜子里的我吧,已经是多么的憔悴了。
此句描写得甚妙,妙在何处?妙在人物的真实性。少妇又回到了少妇本色,她忧愁,她叹息,她思念,她流泪,她牵挂,她无助,但是她仍然是一个青春少妇啊,有一颗年轻甚至是娇俏的心,她相信丈夫会回来,等到她的丈夫回来,她会将丈夫拉到镜子面前,让他看看自己因为相思而日渐憔悴的脸,镜中印出两个人的脸的时候,少妇心中所有的忧愁苦闷都会一扫而光了。
想到这里,少妇那张流着泪的脸上大概会绽放出一丝丝笑容吧。想象一下想象中的两张笑脸是不是比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来得婉转动人,情深意切?所以我想说这首诗的情感是真诚而炽烈的,但是却不沉重,这就是青春,是李白,是我们衷心喜欢的大唐风韵。
网友评论